一、確保輿論監督的真實性。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二、提升輿論監督的時效。由于網絡新媒體平臺往往是用戶上傳內容,這些輿論監督內容不需要審核或者審核流程簡單,因而顯得速度“快”。與之相對,傳統媒體在采訪核實、議題設置、語言表達、輿論預期影響等方面考慮較多,因而在回應速度上周期較長,失去平息輿論事件的最佳時點。三、規范輿論監督的主體。當輿論監督主體從媒體機構逐步轉向普通個人時,這種主體轉移在暢通言路的同時,也產生了隱患。未來如何在保障公民行使言論自由和監督權利的同時,規范輿論監督的主體,將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課題。四、重視輿論監督的深度、可持續。新媒體輿論監督的顯著特點是“來得猛,去得快”。相對而言,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不僅更具深度,也更可持續。五、增強輿論監督的互動性。傳統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報道時,可以通過新媒體渠道收集廣大受眾的意見、建議,以線上輿情為線索,找到最有價值、受眾最為關切的選題進行輿論監督;同時利用新媒體優勢對輿情加以把控和引導,疏解受眾情緒,倡導理性監督,構建健康輿論環境。(據劉 燁于《中國記者》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