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玉甫,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師從當今著名學者、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劉守安先生。現為安陽師范學院教授,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者,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書協(xié)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字博物館藝委會副秘書長。
世界上沒有哪種文化能像漢文化這樣生生不息幾千年,綿延不斷地傳承下來,也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漢字這樣保持著一種穩(wěn)定的基因沿用至今。中國文字記錄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它獨有的持久性和延續(xù)性。這一特點使得世界上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遠古文化得以續(xù)續(xù)繩繩,綿延至今。漢字除了一般文字所通有的音、義以外,還有其特殊的造字方法——象形。這種象形文字,因其所具備的特殊性質使之超越了時空的限制,造就了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文化整體。宗白華曾精辟地概括漢字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的兩大因素:一是漢字的書寫是象形的,二是中國人使用的毛筆。在中國文字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不僅保存了中國人的理想與抱負,記錄了歷史上的興衰與興亡,更使得這代代相傳的文化瑰寶,得以長存于天壤之間。中國文字記錄的豐富、延續(xù)和普遍性使之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沒有其他民族或國家的文獻可以與之相比。中國古代典籍在質和量方面的發(fā)展,更顯示出古代中國在文化傳播和學術研究上的輝煌成就,這些成就是奠定中國文化的基石。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21世紀的中國早已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數字技術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網絡及其他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漢字書寫也在其中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在整個社會越來越強調高效快捷的生活方式中,人們因日益依賴計算機方便快捷的記錄方式而逐漸生疏了漢字書寫。我國在校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研究生的漢字書寫水平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文化是不能缺位的。事實告誡我們:無論科學如何進步,無論電腦、網絡技術如何取代人體功能,良好的書寫習慣、熟練的書寫技能以及起碼的書法藝術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人應有的基本文化素養(yǎng)。因此,一批專家學者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們強烈表示,漢字和漢語是中華民族應該首要保護的、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個漢字都像一塊活化石。漢字及其書法藝術作為一個文化系統(tǒng),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根,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放棄漢字,或者失去了漢字,那就很可能徹底斷絕了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全國書法教育的熱心倡導者、已故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曾指出:寫字的意義超過寫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對民族文化的感知、認知上去。如果說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喚起學生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尊重與繼承,那么首先應該繼承的就是漢字文化和漢字書寫文化,使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體會漢字之美。
誠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文化是不能缺位的。2009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書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歷經數載的申遺項目終獲成功,足以可見書法的繁榮復興工程已被納入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通盤規(guī)劃中。從國內來看,書法藝術從藝術欣賞到藝術產業(yè)的一系列相關領域中,發(fā)揮著育美、載道、經濟發(fā)展等一系列積極的作用,在我國文化繁榮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在2011年發(fā)布的《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文件中,指出了書法教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方面的重要意義;2014年又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招生目錄》,該文件中正式將書法學專業(yè)列為藝術學門類的一級學科。這一文件的頒布既是中國書法的民族文化傳承價值的回歸,也是大眾時代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體現。從國際范圍來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和國際政治地位的日益提高,漢語和中國文化熱現象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升溫。如今中國政府支持開辦的孔子學院雨后春筍般在全球遍地生根開花,大量漢語教學志愿者和高校教師受中國國家漢辦委派,到世界各地傳播中國語言文化,漢字書寫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關注。筆者曾于2012年赴紐約參加第三屆聯(lián)合國中文日活動,“中國書寫”在整個活動中成為亮點;2016年赴亞利桑納大學孔子學院參加“中華文化健康日”活動,連續(xù)四場講座與書法展演吸引了不少外國朋友聆聽互動,筆者所到的當地華語小學課堂,小學生都在有模有樣地用毛筆寫漢字。
漢字為何會如此廣泛地被關注,漢字書法究竟有何等魅力?
第一,漢字的藝術審美價值。這是對外文化傳播中漢字書法最具特色的價值體現。一種實用的文字的書寫居然可以演變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門類,而且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絕無僅有,從甲骨文到楷行草的字演變、再到時代審美風尚和藝術家個性風格流派的遞進嬗變,其中所承載的中華民族審美思想可謂博大精深。第二,漢字的文字教學價值。漢字書法依托于漢字的書寫而存在,學習書法本身也是學習漢字,而且通過學習書法來學習識讀漢字遠比語言學習中的集中識記漢字要有趣得多,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書法教學價值的重要體現。第三,漢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傳播價值。我們知道,漢字書法不僅僅是寫字,它還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在宋代以前幾乎都要依賴于手工書寫才得以保存下來,宋代印刷術的改進雖然取代了文字的使用功能,但是,存留在書法作品中的詩文對聯(lián)仍然是浩如煙海,絲毫沒有影響到文化通過書法這一媒介而傳播。
當今漢字書寫的傳承與培養(yǎng)主要有以下途徑: 1.漢字文化學術論壇:諸如漢字聽寫大會、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漢字·書法·文化國際研學術討會等,為呼喚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尋求輿論與學術支撐;2.相關學術團體的成立:如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建立,由理論到實踐的嘗試,研究探索的人文場所;3.漢字遺跡的就地保護:為還原歷史的原貌,確保漢字書跡的真實性;4.文博館的設立:對于搶救性發(fā)掘的書跡原物進行處理、保護、展示,啟迪后人;5.現代數字技術的運用:創(chuàng)建數據庫,對可能有限保護的書跡文物進行數據化保存;6.各種筆會、書寫比賽、書法展覽等:為弘揚漢字書寫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傳承培養(yǎng)什么樣的書寫習慣與審美標準。筆者認為,書法作為藝術理應沒有標準,但書寫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就該有規(guī)范。正統(tǒng)的“中國書寫”應該是中規(guī)中矩、謹守法度的書寫:庸俗、狂怪、非書非畫、騷首弄姿之作莫取,應提倡約定俗成、傳情達意、正大氣象、傳遞正能量之作。寫字就是寫字,不宜將“書法藝術”無限放大,追求個性險怪。漢字是一種工具,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內約定的一種傳達意義的符號。傳達的意義需要在一個共同體都能夠認識、都能夠理解。如果寫得太怪,大家都不認識,那就失去了寫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