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西方繪畫語言分析吳冠中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通過西方視覺的角度,從點線面來看中國畫的形式美。對于中國現代藝術所做的貢獻,通過獨特的繪畫語言,對形式美與抽象美的研究進行大力的支持和提倡。吳冠中開創了中國水墨畫的現代性歷史。
關鍵詞:形式美;點;線;面;藝術元素
首先介紹一下吳冠中畫家。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他對中國現代繪畫中的形式語言有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就適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需要,推動了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演變和發展。吳冠中的繪畫中有著多種元素的組合,每個元素都能代表吳冠中的個人情感。什么是藝術元素呢?藝術元素對于繪畫來說并不陌生,每一個獨立的圖形或者圖像都可以理解成一種元素。藝術元素不僅有外在意義,從內在含義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的張力,即康定斯基所說的純抽象的形式。從點線面幾何式的抽象形式,來解答藝術元素。一開始我們要從繪畫元素中的點來分析,對每一個單獨的現象在孤立狀態下作學究式分析。這是非常主要的。
在幾何學上,點是一種微小的狀態,但是點確實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點是一個休止符號,點還是從一個實體到另一個實體的橋梁。點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當一個點變大時,就形成了一種面。點放大后會形成外輪廓,形成線與面的結合,所以在分析和繪畫的過程中要想好構圖的經營位置,對每一個物體進行單個的元素分析。
在中國畫畫家石濤《畫語錄》中有一句話說:“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這就是中國畫中的傳統繪畫理論“一畫論”。這里的“一畫論”指的是任何事物開始的時候都是從第一筆到第二筆到一幅畫面的完成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樣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是從一點開始的。這和西方的點有異曲同工的道理,隨著點與點的連接,形成線,線與線的排列形成面。畫面中包含著點線面的相互關系。所以在中國畫的繪畫語言中,講究骨法用筆,線條的表現使用中鋒用筆。筆墨的黑白關系,形成繪畫的一種色彩的語言。
吳冠中意象油畫通過自己獨特的技法和形式表達了中國傳統繪畫美學觀念,體現中國繪畫美學的內涵和精神。從吳冠中的油畫作品去分析,最獨特的就是語言和形式。通過生活和自然相結合,對事物深化理解后的感悟和表現。在吳冠中的繪畫中,不僅題材新穎,構圖形式也是獨特的。作品中形式感很強,但是每幅作品都蘊含著中國文化的傳統內涵。通過西方繪畫來表達形式感。
一、構圖
吳冠中在構圖方面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他通過西方繪畫的構圖規則化到中國繪畫構圖的經營位置,使兩者相結合從而在中西方繪畫中找到平衡感。在吳冠中的繪畫作品中,采用橫豎結合的線條進行構圖,畫面給人一種很強烈的感覺。吳冠中的線條精簡概括,在觀看作品時,畫面的視覺飽滿,給人一種節奏的動感。畫面通過線的流動,充滿形式美。
《山間春色》就很好地說明了吳冠中繪畫的構圖獨特性。
在構圖中,尤其是抽象藝術中,對角線、垂直線、水平線的張力有一點微妙的變化都是十分顯著的。因此,畫面上所有的單個形狀的張力,都會選取一個不同的方向。每一次的選取都是顏色的變換。畫面的整體構圖都經過了計算,并且按照對比的原理來進行構造。畫面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特有的,都有各自的位置和內在的造型。構圖是畫面的一種平衡關系。協調畫面,其中包含疏密、呼應、面積的對比,多種元素組成了畫面的構圖。
二、造型
吳冠中在造型方面主要是形式感和色彩豐富性相結合。吳冠中以“風箏不斷線”的繪畫理念,通過點線面來填充畫面。吳冠中的作品突出的是江南小景以及黑白磚墻的對比,形式簡潔,色彩對比強烈。用中國畫中的線來表示,畫出了韻律感。線條的轉折、曲直、靈動,通過色彩關系和繪畫的造型形成一種形式美。這是繪畫語言的一種表現手法。
三、色彩
可以說一切視覺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所產生的。即使在線條中,也只有通過筆跡與紙張之間亮度和色彩的差別,才能更好地突出物體的形狀。馬蒂斯曾經說過:“如果線條是傾訴于心靈的,色彩是訴諸于感覺的。那你就應該先畫出線條,等到心靈得到磨練后,才能把色彩理解得更深刻。色彩的運用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色彩分為冷暖。亮度越高的色彩我們理解為‘冷,而低亮度的色彩給人一種‘暖的感覺。”
吳冠中將中國的墨色應用到油畫中。墨分五色,墨色的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色彩效果。不同的畫派和畫種對色彩的理解是不同的,古典主義比較注重畫面逼真,色彩飽和;印象派的色彩對比性很強,主觀跳躍;中國畫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為主,赭石、花青為輔。吳冠中的作品中,就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黑白。強調畫面的強烈對比和視覺沖突,給人一種無限的想象。吳冠中在油畫中,大面積的留白、線性的構圖與造型,超脫了傳統的中西繪畫程式,打破了固定畫式和束縛,真實地表達了內心的真實感受。
四、總結
吳冠中的繪畫在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融入西方繪畫的材料和繪畫技法。通過強烈的繪畫形式表達事物的主觀理解,對畫面進行重組。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將事物形象的關注回歸到事物的本身,將歐洲油畫的具象性和色彩性與中國傳統的審美和哲學思想相結合,推動了中西文化藝術精神的創新。
例如:水墨畫《獅子林》大面積前景都是西方的繪畫手法,但是畫面的邊角和畫中的線條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畫法。畫面不僅有西方的繪畫趣味,同時蘊含著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意境。吳冠中形成了自己的繪畫語言,不再受對象約束。這一時期的繪畫有一種自由灑脫的張力,從而使我們在欣賞繪畫時,進入了一種任意發揮的狀態。吳冠中的早期繪畫特征是注重繪畫物體的具體寫實描繪,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畫水墨逐漸進入到油畫的畫面中,形成一種繪畫元素。通過繪畫的熟練度和理解,畫面開始走向自由的狀態。黑白的對比是畫面的亮點,用筆中加入皴擦,使畫面形成不一樣的肌理。在水墨中融入西方的構成元素與抽象性。通過西方的造型來創作中國水墨的風味。吳冠中的藝術探索中,夾雜著現實生活帶來的感受,在畫面上注重繪畫風景的“意象”。
當代中國藝術要走向民族化的道路,不是簡單地使用西方的媒介直接借鑒和提取。而是通過學習西方繪畫,從西方繪畫的元素中去找到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堅持東方的繪畫情感和繪畫審美,體現:“意在畫外”,同時用現代觀念去尋找繪畫發展的新途徑,將表現手法與東方審美相結合,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時代的腳步。
吳冠中的藝術史在現代藝術中的傳統表現,融入中國油畫和傳統的水墨,使中國藝術精神走向世界。
一個負責任的藝術家,對待任何事物都抱著一種執著的精神及對事物的專研性,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吳冠中的藝術之所以讓人眼前一新,這正是畫家需要具備的人文關懷情感。吳冠中的繪畫緊緊地跟隨時代,就如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在創新的這條路上,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筆墨語言,推陳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21世紀是中國正處于多元化的世界,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的精華,更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內容,積極借鑒西方的藝術,構建中國當代精神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羅世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64.
作者簡介:
竇茗越,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美術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