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憲文
“撒脫”,其含意就是把心胸放得大度一些,對諸般非原則問題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善于對煩惱進行自我解脫。
老年人,比較普遍的是渴求精神上的撫慰遠勝于在物質上的追求。這種特有的老年人心理,并不是什么“反常”。布衣素食、粗茶淡飯的生活早已習慣,如今能夠享受每餐有肉,擺脫了窘困,不再為吃穿憂愁,已經(jīng)滿足了。但退離了工作崗位,社會接觸面陡然變窄,生活圈子集中到家庭,一種“自我價值”的失落感,使心理上難以平衡。所以,不知不覺地把“自我的存在”看得特別重,希望別人能給予更多的關懷和尊敬。
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所支配的舉止,有時候連我自己也感到很可笑。譬如說,孩子花10元錢買一只鴨子來孝敬老人,父母心中有了“甜絲絲”的感受之后,常會付出高一兩倍的經(jīng)濟補償,且心安。又譬如,在大街上遇上他人問路,只要問者幾個“老大爺”加“請問”的禮貌畢至,自己也就詳而盡之地介紹走向,甚至還會親領前往,最終也只不過是“謝謝”兩個字的回報,而心靈上卻有一種滿足的快意。諸如此類的細微瑣事,想起來似乎連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遺憾的是,在社會倫理道德還未完全好轉的狀況下,老人的這種渴求精神上滿足的愿望,還不可能“萬事如意”。首當其沖的是子女的不孝,其次是社會上對老年人的缺敬,以及一些生活中遇到的自尊心受損等,都會引起老人的惱怒或憂煩。基于此,在主觀需求與客觀限制難以統(tǒng)一的狀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調整主觀意識,也就是學會“撒脫”。
也許是我的“阿Q精神”多一些,所以能善于解脫煩惱。譬如我家的大兒媳為了孩子的漂亮、“成才”,可以成百上千地進行花費,而逢年過節(jié)時,連給老人贈送一斤糖的心意都沒有。這種拼命搜刮老人而充實自己小家的行徑不可惱嗎?但我會想,我有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賜予的“老有所養(yǎng)”,并不依賴子女而生活。大的不是那么孝順,老二、老三倒也沒有相繼效尤,這就夠了,十個指頭都不一般齊,又何必強求完美無缺呢!在社會上,乘車坐船時興“力大為王”,我不坐,擠兇了我緩一輛車再上,也就過去了。何苦去與別人爭高低。營業(yè)員態(tài)度惡劣,只要不侮及人身攻擊,我另走一家去求和藹待客,一樣可以避免生氣。有人會說這是懦弱,但我覺得這是老年人的“大度氣量”、“長生之道”。當然,單只是回避煩惱,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在精神上的需求,努力向好的方向開拓。廣增愛好、垂釣、習書學畫,茶館里聽“山海經(jīng)”、逛街中看“眾生相”,把煩惱用找尋自娛而淡化掉。另一方面,習寫文章,報刊采用了,就是體現(xiàn)了自我的存在價值。參加一些義務的公益活動,別人的感激、好評也是精神享受。在退休后的七八個年頭里,我努力淡化煩惱,并孜孜不倦地從多角度上去尋求精神上的撫慰。朋友們稱我為“樂天老頭”,這與我的“撒脫”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