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璟蓉
以前教師讓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詩歌前,總是讓我們不停的地讀,直到背誦下來。起初,對于這種做法很是不理解,完全陌生的一首詩,尚且不理解意思,背誦肯定只是很困難的。后來,逐漸發現,就在我們大聲地、專心地朗讀時,慢慢我們竟然能理解一些東西,有些不懂之處似乎也能感悟出詩人或作者的感受,等到真正背誦下來時,就好像已經預習了一遍,即使還未經教師講解,但已經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真正學習的時候也能很快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他一同思考。
除此之外,類似這種“盲讀”還能幫助大家記得更牢,不用思考就可以背出來,即使過了很久都能信手拈來,就好像不是大腦的記憶力,而是嘴巴有了記憶力,這就是朗讀的神奇之處。所以,朗讀對于學習語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同于無聲地閱讀,朗讀有效調動了人的眼、耳、口、腦一同參與到閱讀中去,大大提高了閱讀的效率。然而,據相關調查發現,高中階段的學生越來越少參與到朗讀中,原來上小學、初中時,被教師點到讀書總是聲情并茂地朗誦課文,到了高中反而開始不好意思,上課讀書聲音細若蚊蠅,毫無氣力,更別談帶有什么情感了;即使在學校強制要求的早讀或是晚讀課,學生也大多無精打采,埋頭小聲地讀書,很難出現書聲瑯瑯的教室了,這是現代高中語文教育的一大悲哀,學校和廣大語文教師們也應該引起注意,積極采取措施,幫助改善學生的語文朗讀情況。以下,筆者將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一下當下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為高中語文的朗讀教學提供一些意見,希望幫到大家。
一、 高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朗讀重要性。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生課業負擔很重,教師的教學任務也很繁重,最終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朗讀。早讀課、晚讀課經常被教師搶占用來講課或是做題,導致學生下意識地覺得朗讀并不重要,真正朗讀時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讀書效率非常低下,忽略了朗讀教學的意義。
2、朗讀功利性過強。現在好多語文教師都很注重效率,舍不得浪費課上一點時間,朗讀的過程都是變成了速讀和略讀,學生們一般在朗讀時都被限定時間,且要求快速找出文章中心思想、關鍵句、回答教師預留的問題等,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去欣賞文章,感受里面優美的語句和作者的情感,完全喪失了朗讀的意義,朗讀變成了一個功利性的步驟,而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3、朗讀形式隨意,教師沒有要求和計劃。現在,幾乎每所學校都會設置早讀課讓學生大聲朗讀背誦課文,但可惜的是,教師對于早讀課學生們朗讀的內容并沒有系統地規劃,常常放任學生們“自由朗讀”。偶爾這樣是可行的,但長期來說,學生便喪失了朗讀的興趣,對于如何正確朗讀也缺乏認識,朗讀若只是浮于表面,成為一種形式,對于學生們閱讀水平的提高也沒有任何益處。
二、 提高高中語文朗讀教學水平的策略
1、師生共同轉變觀念,重視朗讀
語言學家黎錦熙曾經說過:“語文是所謂口耳之學,學語文不能不講究朗讀。”朗讀教學水平的提高,其根本還在于教師和學生能一起轉變觀念,注重平時的朗讀。首先,教師給予學生朗讀的時間或機會應該不僅僅局限于早讀課,雖說早晨是一天中記憶力最好的時間,有利于學生的背誦和掌握所讀的知識,但是教師也可以抽出一些課上時間,將朗讀融入到平時的課堂中,激發學生勤朗讀,愛朗讀。
2、教師對于學生朗讀的內容要有規劃
高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語文課本還是很多的,供學生們朗讀的內容也有很多,其中還包括一些配套教材的課外閱讀書。教師要精心研究課本,篩選出來適合學生朗讀的內容,按照計劃一點點留給學生們朗讀任務,并對朗讀要求作出嚴格規定;另外,教師也不能滿足于課本內的知識,應該廣泛地搜集資料,利用學校的讀書館、網上資源等等拓寬學生們朗讀的范圍,開闊他們的眼界,激發他們對于朗讀的熱情,培養學生愛讀書的好習慣。
3、開展班級朗讀會,交流分享
一個人讀書可以發現一個樂趣,產生一個感悟,好多人一起讀書就能產生無數樂趣和感悟。教師不妨鼓勵學生們利用班級活動時間,定期開展班級朗讀會,大家一同朗讀,之后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在此次朗讀中的收獲,以這種班級的形式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到朗讀中,促進朗讀教學的前面發展。
4、朗讀要配合情境,創造背景
現在教室中有許多資源供教師為學生們創造朗讀的情境,使朗讀變得更有意思,不再那么干巴巴。比如,在講解《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用音響播放一段輕音樂作為朗讀背景,學生們很快就能融入進去,朗讀的人也比較投入;還可以播放一些著名的朗誦地視頻給學生看,向他們展示朗誦的魅力,從語音、語調、手勢、情感爆發點向學生們滲透朗讀的要求,幫助學生們朗讀時做到“口到,眼到,心到”。
總而言之,朗讀在語文學習中占據很重要的席位,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讓學生們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和感知情感的美妙,升華自身的文學素養,提高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