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平
【摘要】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方面,遭遇最大的挑戰就是教學的低效和無效問題。因此,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教學思想;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推行以來,優質高效越來越成為各個學科共同追求的目標。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其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
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轉變了許多教學理念。但課堂教學的效率仍然不高,其原因之一就是只過分的注重學生成績的提高,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還沒有真正確立。至今在和同行們談到新課程改革時,很多老師都會嘆聲其言:“學生基礎差,實在沒有辦法。”因而整堂課老師只會拼命講,學生記,即使這樣,我們熱情專注地講解也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學生的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耳朵去聽,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去說,用自己的手去操作,也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這樣才有利于生成知識、生成能力、生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要想真正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采取積極的態度,并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拋棄一切懷疑和躊躇不前的想法。”所以,新課程下的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轉變思想,要真正從“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出發,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終身持續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和有個性特長的發展。“死”的知識和現成的結論是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是低效、無效的,甚至是阻礙學生發展的。關注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關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永遠是新課程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根本。當我們能夠讓自己的教學思想時刻保持積極態度時,我們將在教學過程中極具有建設性與創造力,良好的教學氛圍就會形成。那時我們的教學生活將充滿陽光。
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和學習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階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幫助和正確引導,更需要經過自身的獨立思考和親身體驗來真正實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而不要將書本中的內容作為教條死記硬背。通過自主學習,使思想品德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品德的自覺過程,以利于學生不斷地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學習欲望和自我教育動力。
1、課前搜索
講授新課之前,可以先布置學生圍繞即將學習的課本知識,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查閱報刊、圖書、互聯網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關事例、數據、圖文等材料,為學生在課堂上熟悉、理解教學內容做好準備。如教學“有朋自遠方來”前,我擬定了在課堂上舉行一次“民族知識大比拼”活動的計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各少數民族的相關知識。學生通過瀏覽互聯網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少數民族風俗和風情,競相在課堂上展示,整個課堂教學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設疑導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和動力。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可以對學生起到啟其心扉、促其思維的作用。如在“走創新之路”一課新課導入時,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
近年來,我國電子產業發展迅速,但在發展同時還存在高產值低附加值的經濟現象,如一些企業生產的DVD產品,出廠價格35美元,但外國知識產權就占去了13美元,生產成本21美元,企業得到的利潤僅為1美元;一只價格75美元的MP3,外國知識產權就占去了21.5美元,生產成本52美元,企業得到利潤僅為1.5美元,這一現象被人稱為“一美元經濟現象”。
學生閱讀完材料后,我讓他們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經濟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學生去主動探求新知。
3、實踐活動
實踐性是《思想品德》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特點,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體驗,形成和發展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如在講授“搭起創新的橋梁”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進行創新必須培養求異思維,打破思維定勢”的認識,我便請學生自告奮勇地到講臺前嘗試一系列創新實踐活動: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個三角形,等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體驗、感悟到打破思維定勢的重要意義。
總之,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老師作為引導者,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與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換句話說,老師只是一部戲的導演的角色,而學生則是演員角色。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