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
針灸是個復合名詞,分別指兩種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法——針刺(acupuncture)和艾灸(moxibustion)。但是目前很多人說的針灸其實是單指刺療法。有人說去做針刺治療時自稱是去扎針灸;時下流行的針灸減肥,其實就是針刺減肥。有人說針灸再國外蓬勃發展,事實是針刺療法在國外發展很快,而灸法在國外比較罕見。我在給病人用艾灸治療的時候,病人都很奇怪地問這是什么東西?還有人把針灸寫成針炙,有人聞到診室里面熏灼艾草味道,都以為是在煎煮中藥。天下失艾久矣!
針刺與艾灸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中醫的精氣神理論,通過刺激經絡腧穴,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不同之處在于,針刺以開導、疏通、涼瀉為特長,主要治療實熱證;而艾灸以收攝、封固、溫補為特長,主要治療虛寒證。孟子曾經說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灸有久的含義,就是有治療時間長、療程長的意思。
相比較而言,艾灸的發現和應用的歷史要比針刺長,可以追溯到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時代,那時人們使用艾絨作為媒介引火,因為艾絨本身具有易燃、持久的特點,灰中有火,死灰復燃就是形容艾絨的這一特點。加之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藥,端午節屋外懸掛鮮艾草利用其芳香溫熱的性味來辟邪解毒。生艾葉煎煮內服,可以溫暖下焦,治療婦人經痛帶下、宮寒不孕。焦艾葉或者艾葉炭可以止血。艾灸就是使用燃燒的艾絨,灸相應的穴位。百草之中選擇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絨燃燒時溫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絨燃燒輻射出的熱能,其頻率、波幅與冬日的陽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體的共振,因而滲透性、穿透力特別強。比起什么紅外頻譜儀、神燈、炭火、木火的烤炙,艾灸還是最舒服,最有效的。《本草綱目》:“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寒濕腳氣人亦宜以此夾入襪內。”
古人把艾草命名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愛。艾灸時候溫暖舒適通暢的感覺,的確和母愛的感覺一樣。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種,目前常用的就是用點燃的艾條灸穴位,可以火頭沖下,也可以火頭沖上,下面與皮膚接觸的地方放上姜片。或者把它掛在插入體內的針的柄上。古人一般把艾絨捏成很小的小窩頭,直接放在穴位上點燃,稱為一壯。一般的治療都需要幾十壯甚至數百壯。《類經圖翼》“:神闕行隔鹽灸,艾灸至三五百壯,不惟疾愈,亦且延年。”還有用艾絨搓成繩,點燃以后快速燒灼相關穴位,類似于燈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艾灸以溫補陽氣,所以比起針刺更易得氣。醫生用艾條灸穴位的時候,只要凝神靜氣就很容易感到火頭下的動氣,其實就是自己的動脈搏動與病人脈動的感應。在有的腧穴,會有類似相同的兩個同性磁極相互沒接觸但是有抵觸的感覺,而且這種感覺會因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在有的腧穴,則有類似兩個異性磁極相互吸引的感覺,不由得沉降。而病人除了有類似的得氣感覺以外,還會有強烈的循經傳感現象,根本不知道經絡的病人,會在艾灸時準確地描繪出熱感、氣感、酸麻脹感流傳的方向路徑,與中醫的經絡走向完全一致,所以艾灸與中醫經絡、腧穴的形成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艾灸有如陽光普照,驅除陰霾。人體體表或體內生長出的腫瘤、贅疣都是陰寒凝結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說到艾灸就不能不提到抱樸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鮑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廣東羅浮山煉丹行醫,《鮑姑祠記》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在廣州越秀山麓三元宮里,還設有鮑姑殿和她的塑像,并留有楹聯兩副:“妙手回春虬隱山房傳醫術,就地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仙跡在羅浮遺履燕翱傳史話,醫名播南海越崗井艾永留芳。”
針刺療法相傳是伏羲發明,《史記三皇本紀》:“太暤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他繼承了經絡腧穴、艾灸的理論和方法,并有發展,就是所謂伏羲制九針,《靈樞九針論》中詳細介紹了九種不同針具的形狀、長短、功用。針具也經歷了骨針、石針、金屬針等不同的階段。比較特殊的針具,同砭石、刀具幾乎沒有區別,除了導氣、引氣以外,還能放血、破癰、排膿。針刺以通經,開閉、瀉熱為特長,善于治療實熱證,歐美國家的病人的體質好、氣足,以不通順的疾病居多,針刺治療時間短、見效快,所以針刺療法在歐美國家得到了迅速發展。
而艾灸的方法用時長、療程長,加之施灸的時候需要有人看護,不像扎針以后大夫可以離開,加上有人不喜歡點燃艾草味道,甚至國外有的診室有自動滅火系統,艾灸的煙霧會觸發警報器,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在國外的發展。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體質、病種。
返觀國內的病人體質以虛寒居多,心理情緒問題以缺乏關愛居多,因愛生恨,陰寒惡毒積聚的也不少,這些人太需要愛了,也就是太需要艾灸治療了。我和我的同道們下半輩子做的事恐怕就是“讓世界充滿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