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的財富到底有多少?史書上的記載都是只言片語的模糊之詞,比如《明史》說他沉入錦江的財富“金寶億萬計”。《蜀難紀實》記載他沉入岷江的財富:“累億萬,載盈百艘。”此前,有媒體引用專家的估算,說張獻忠的財富約相當于現在30億元人民幣。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粗略不可靠的推算,可能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
那么張獻忠的財富從哪里來?考諸史料,發現有三個來源,其一是他攻城略地后從明政府的國庫或是明朝藩王手里獲取的,其二是從他占領的地盤上征收的,其三是從民間搜刮搶奪的。
三個來源中,最大的來源應該是第三個。原因在于:明末政府非常窮困,財政到了難以為繼的崩潰局面,各地國庫里都沒有多少銀子。明朝藩王相對富有,但畢竟藩王數量有限(被張獻忠俘虜并處死的藩王有三個,即襄王、楚王、瑞王,因張獻忠兵臨城下而自盡的藩王有一個,即封于成都的蜀王);至于從所占地盤上征稅,張獻忠除了在據川的不到兩年時間內,“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但也只是相對而已,其“威令所行,不過近省州、縣,號令不千里矣”),其它時候不過是沖州撞府、狼奔豕突的流寇,即便想坐地征稅,也沒有多少稅可征。
在攻克一座城池后,搶劫乃至屠殺平民,幾乎是明末農民軍的通行做法。比如在13家72營首領出席的滎陽大會上,李自成就建議各家農民軍協同作戰,“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李自成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執行:“眾如自成言。”后來李自成因采納了李巖、牛金星等文人的諫言,漸漸從流寇轉型,“屠戮為減,又散所掠財物賑災民”,方才化蛹為蝶;而張獻忠自始至終,從沒改變過其流寇的草莽本性。在他據蜀后期,甚至發展到了“每得一人,榜刺炮烙,必得財物而后已”的地步。
另外,張獻忠斂財手段之狠毒之貪婪也非其它農民軍首領可比。據《蜀碧》載,張獻忠規定不得私藏金銀,藏一兩的,殺全家;藏十兩的,生剝其皮。又鼓勵告密,凡是告密并坐實的,就把被告者的妻妾和馬匹賞給告密者。“于是豪奴悍婢,爭訟其主焉。”有人暗存僥幸,把銀兩藏在井中或是暗室,被查出后,“亦按連坐法”。如此恐怖的高壓之下,海量的財富都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張獻忠私囊中。所以,推算張獻忠只有區區30億,才相當于王健林的1/70或馬云的1/50,連進入2015年胡潤富豪榜的條件都不夠,一輩子從不服人的八大王恐怕會從地底下跳起來罵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