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鄭聲宇
甘肅省武威市胃癌發病率為100.38/10萬、死亡率為90.71/10萬,而全國胃癌平均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別為35.02/10萬和24.71/10萬,武威市胃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3倍左右,居全國之首。
地處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段的武威市,除因“五涼古都”、“河西都會”、“西夏陪都”等美譽聞名于世之外,也因胃癌高發而備受關注。
胃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2009)與甘肅省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2009)顯示,武威市胃癌發病率為100.38/10萬、死亡率為90.71/10萬,而全國胃癌平均發病率與死亡率分別為35.02/10萬和24.71/10萬,武威市胃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3倍左右,居全國之首。武威市因此成為胃癌高發區,當地政府對這一嚴峻形勢,極為重視。
2012年12月,國家科技惠民計劃“武威市惡性腫瘤高發區防控模式示范”項目正式立項,并于2013年2月22日全面啟動實施。
這是一場關乎武威民生、健康、扶貧的?!拔浮睉?,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周永寧領銜的科研團隊,成為了這場“戰役”的沖鋒隊。
一個項目關注一個人群
作為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甘肅省胃腸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永寧長期致力于消化道腫瘤及相關疾病的研究,對武威胃癌高發這一突出問題早有關注。在他看來,武威地區胃癌高發,除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不衛生的飲食、飲水經口感染)感染率高有關之外,也跟當地人喜食腌制食品、嗜酒、吸煙等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而有家庭性疾病、家庭性腫瘤病史等,也是導致胃癌高發的高危因素。
如果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將病情遏制在萌芽狀態,早期胃癌幾乎可以達到治愈效果,術后5年生存率能達到95%以上。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等因素限制,武威地區群眾對惡性腫瘤的了解十分貧乏,更缺乏體檢意識,絕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為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周永寧表示:“這次項目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應用當前先進的科技手段,解決武威地區胃癌高發、因病致貧等一系列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問題,降低高發區胃癌發病率,提高早診早治率,降低死亡率,為民眾造福。”
項目實施過程中,周永寧帶領團隊完成了2萬人的篩查工作,從中篩查出了近300例上消化道癌,占篩查對象的1.5%。這些患者中,70%為早期胃癌,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治愈。此外,還篩查出了近3000例可能發展成癌癥的癌前病變患者,需要采取防控措施,定期隨訪。
他還帶領團隊做了大量有關胃癌流行病學篩查、發病機制、診斷與治療等方面的實驗和臨床研究,發現武威地區不僅胃癌發病率居高不下,賁門癌還呈現上升趨勢,并可能與非賁門胃癌存在不同生物學背景。同時,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率較高,以I型感染為主,存在家庭聚集現象。
在胃癌發病機制研究中,周永寧對可能與胃癌機理相關的分子進行了篩選,發現E-cadherin、COX-2、Notch、Sanil等與胃癌關系密切,并進一步證實存在通過Sanil和Notch實現的COX-2/E-cadherin調控通路,在胃癌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他還對1900余種miRNA進行了篩選,從中發現了MiRNA 551等與胃癌相關的30余種miRNA,并進一步驗證miRNA 551能夠抑制增殖、促進凋亡。在短期術前干預的研究中,周永寧發現選擇性COX-2抑制劑可以通過COX-2/E-cadherin通路誘導人胃癌細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從而抑制浸潤轉移能力。這項研究被Matthias P.A等國際著名腫瘤專家認為是COX-2抑制劑邁向胃癌化學預防的第一步。
項目實施3年以來,周永寧團隊聯合甘肅省和武威市有關部門,在前期所獲取的相關信息及研究成果基礎上,針對武威胃癌高發這一棘手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科學的防控辦法和措施,成效顯著。
首先,構建了政府主導下的省、市、縣(區)、鄉(社區)、村“五級聯動”的惡性腫瘤防控組織和保障體系,同時形成和建立了“政府主導、醫療機構實施、民眾參與”的三位一體運行機制,不僅提高了項目實施效率和質量,也改變了之前慢性病防治尤其是腫瘤防治缺乏統籌和管理,醫療機構單打獨挑的局面,增強了各級部門的責任,調動了民眾參與積極性。
其次,開展了多層次、廣覆蓋、高密度的宣傳教育,通過培訓負責人、推廣普及惡性腫瘤防控知識、舉辦宣教培訓、制作宣傳手冊及視頻等創新手段和渠道,顯著提高了民眾防控認知度和自查自控意識,使胃癌知曉率由27%提高到81%,為降低胃癌發病率、提高早診早治率奠定了基礎。
第三,搭建了蘭大一院、蘭大二院、省人民二院、蘭州軍區總醫院4家省級醫療機構與武威市醫院、腫瘤醫院、涼州醫院、民勤縣醫院4家基層醫院“一對一”的技術協作幫扶平臺及4個示范基地,并集成先進有效的防控診療技術,為當地構建了一支專業、可靠的胃癌防控技術梯隊,顯著提高了早期胃癌患者診斷率和當地醫療機構腫瘤防治的技術水平,使180余萬人口受益。
第四,建立和完善了立體化、可復制、可推廣的以惡性腫瘤為主的慢性疾病防控模式與長效機制,包括組織保障、長效宣傳機制、技術支撐、考核監督機制等,有效保證了項目成果的延續性,為更深入研究武威胃癌高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第五,應用流行病學病因分析、地理信息系統時空分析、環境暴露健康風險評價等方法,初步開展了胃癌環境危險因素研究,初步確定武威地下水污染是胃癌高發的重要環境病因,這一發現為探索胃癌一級預防提供了科學依據。下一步周永寧團隊將會深入篩選具體污染物。
最后,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和規范化的標本組織庫,初步建成了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首個高發區上消化道腫瘤大樣本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化指導的腫瘤防控模式,為政府決策及衛生管理模式推廣提供了基礎數據和有益實踐。
目前,“武威市惡性腫瘤高發區防控模式示范”項目計劃書規定的任務均已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并形成了高發區惡性腫瘤防控的“武威模式”。據悉,該模式得到了省、市政府的高度認可,已推廣至武威市精準扶貧醫療衛生健康工程,對解決當地因病致貧、返貧的民生難題意義重大。
周永寧表示,此次項目的實施,將對促進武威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具有重大社會效益和潛在經濟效益,對甘肅省乃至全國腫瘤及慢性病防控策略的指定及實施,也有著重要的示范效應。
一支隊伍守護一個地區
關于武威乃至甘肅的這場保“胃”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武威市惡性腫瘤高發區防控模式示范”項目結束后,回到“根據地”—蘭大一院消化內科,周永寧和他的團隊從沒停止過對消化道腫瘤及相關疾病的探索和研究。對他們來說,守護武威乃至甘肅民眾的健康,責無旁貸。
據悉,蘭大一院消化內科由我國著名消化病專家楊英福教授于1948年建立,因1950年成功完成中國首例胃鏡檢查而全國聞名,目前是蘭州大學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國家臨床重點建設專科、甘肅省胃腸病重點學科、甘肅省胃腸病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消化內科專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甘肅省上消化道癌早診早治中心,以及首批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院研究中心核心成員單位。經過近70年的發展,消化內科如今已是集臨床、教學和科研于一體的綜合科室,技術水平過硬、科研力量雄厚,肩負著保衛甘肅乃至西北地區民眾健康的重任。
近些年,在周永寧的帶領下,消化內科科室建設和人才梯隊的構建日趨健全完善,在新技術、新業務、新項目的開發與研究領域突飛猛進,不僅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針對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十二指腸疾病有效診療方案,在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等疾病診治研究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較大進展。
同時,科室針對西部地區胃癌、食管癌等高發和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學、發病機制、預防、診斷和治療等開展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研究方向,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要項目研究,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周永寧表示,為給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診服務,消化內科積極引進、開展眾多先進診療項目和技術研究,在超聲胃鏡、共聚焦胃鏡等技術領域取得創新和突破,既填補了相關疾病的診治空白,保障了各項診療、科研和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高科室診療水平,也為患者營造了良好的就診環境,極大地減輕了患者的診治不適感。多個診療項目位居省內領先水平,部分甚至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對于科室未來的發展,作為學科帶頭人,周永寧十分重視,他希望能在消化道早期腫瘤的內鏡診斷與治療、肝硬化綜合治療等診療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將科室建設成為國家區域性臨床診療、會診和人才培養中心,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專業、更良好的診療服務。
周永寧同時還表示,胃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及相關疾病的防控研究,也將會是他和團隊未來關注的焦點。他說:“雖然示范項目結束了,但防控工作才真正開始。消化道腫瘤及相關疾病的防控,是以廣大群眾為對象的人口健康項目,人民群眾對健康知識的認識度是這項工作推廣實施的基礎。所以,我們要持續推進健康宣教工作,同時還要采取已知危險因素與行為的干預措施,進一步提高人群健康自控意識?!?/p>
此外,消化系統疾病大多屬于慢性病,尤其腫瘤病因復雜,又具有顯著地域特色,所以急需開展針對未知因素尤其是地域因素的深入研究。周永寧計劃借助示范項目獲得的資源,加強胃癌病因、預防、早期診斷與治療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他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此類項目的支持力度,為腫瘤預防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撐。
“我們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比如專業醫療技術隊伍的建設,宣教方式的創新,與優秀機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隨訪、篩查、數據分析等工作的跟進,以及胃癌與環境、行為因素的關系,發病機制、預防、診斷與治療策略的研究等。希望通過這些切實的研究,可以為胃癌一級預防提供可靠的理論數據支撐,不斷加強和完善胃癌防控模式,造福于民?!?/p>
在周永寧看來,還有很多“陣地”等待著他和團隊去攻克,這場?!拔浮睉鸬奶柦遣艅倓偞淀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