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濤
協調發展主要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其中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發展中國家的共性問題。我國傳統上是農業大國,加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這一問題尤顯突出,解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既有區別,又有關聯或交叉。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意味著一個也不能少,決不允許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有宏觀視野和全局意識,不能“各掃門前雪”。第二,按照木桶定律,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的短板,必須著力補齊。水漲船高,只有農村發展了,貧困地區發展了,才能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使我國發展打開新局面、躍上新臺階。第三,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發展的前提保障。城鄉、區域發展是否平衡,不單純屬于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如果不同群體、不同區域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各自利益訴求就會不一致,社會就會出現離心傾向,就容易引發矛盾沖突。各地頻發的群體性事件大多與民生相關,正說明了這一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為實現協調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戰略,提出并踐行科學發展觀,自2004年起,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聚焦“三農”等等,在減少貧困人口總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不過,按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標準,我們在快速發展上做得很成功,但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卻不夠理想,“好”與“快”不夠協調匹配。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之一便是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中有一條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包括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因此,破解發展難題,必須牢固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堅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雖然協調發展的涵蓋面非常廣,但重中之重就是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