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宏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養老產業需求很大。作為該產業主要載體的養老機構能否滿足老年人需求?
92歲的琳達退休前在紐約一家診所做保潔,每月收入約600美元,低于最低工資標準。退休后,因收入過低,她得以入住紐約市一幢電梯樓內的一套福利公寓,每月只需要支付200美元租金。家庭護理員會每天上門7個小時,幫她打掃衛生、做飯甚至跑腿,而不收取任何費用。
美國的養老社區廣泛分布于全美各州,既有“自然形成的養老社區”,也有“專門建設的養老社區”。前者是由于小區內的年輕人長大成人后不斷遷出,導致小區內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漸上升而自然形成。后者既包括地產商人開發建設的,也包括地方政府運用市場手段規劃建成的。
“養老即好好享受生活”,美國養老社區是“積極老齡化”的踐行者。在那里,老年人不是消極居住等待離世,而是在溫飽和健康外,還享受娛樂、社交帶來的精神快樂。
按照醫療護理程度,美國養老社區分為四類:生活自理型社區、生活協助型社區、特殊護理社區以及持續護理退休社區。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可以依次選擇相應類型的社區居住:剛退休時入住養老社區中的獨立式住宅或雙層公寓套房,年齡稍長時搬進生活自理型公寓,接下來可以入住生活協助型住宅,最后再轉到特殊護理社區。
如果不想因未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頻繁更換居所,也可選擇持續護理退休社區。該社區集合了生活自理社區、生活協助社區和特殊護理社區,在全美共有1900所,其中,82%為非營利性機構,相當一部分是從傳統養老院轉型而來的。
住進養老社區會脫離原有的生活圈子,老年人的孤獨感更容易加重。上世紀60年代,美國養老社區開始重視交往和文娛場所的建設。“太陽城”的賣點之一,便是娛樂、商業設施和高爾夫球場。養老社區內形成了獨特的人際關系和社區文化,老人之間相互照顧,在集體活動中建立友誼。護理服務種類豐富,包括訂餐送飯、配備保健人員進行居家護理、藥品分發和服藥提醒、安裝緊急呼叫系統等。老年心臟病患者的頸部都佩戴了項鏈式報警器,遇到緊急情況時輕輕一按,救護車很快就會趕到。
此外,養老社區還會向周邊社區或地方政府購買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地方政府也會和社區簽訂養老服務購買合同,對達標社區給予財政補貼。養老社區還會接受志愿者服務以及來自基金會、教會的慈善捐助,并同醫院和科研機構合作,提高醫療護理水平。
不過,美國中低收入者卻陷入一個“甜甜圈”困境。由于他們的收入超過了最低標準,沒有資格享受大多數政府補貼,但是又不足以支持他們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86歲的布朗退休時有一定儲蓄,每月還能收到3000美元的社會保障金。“政府為老人們建了一幢新樓,就在我女兒家附近,女兒希望我住進去。”布朗感嘆道:“但那幢樓只提供給年收入低于1.5萬美元的人。”據美國凱撒家庭基金會統計,85歲以上的醫療保險受益人每年需要自掏腰包的醫療費用和保險費約8200美元。在女兒資助下,布朗已入住長島一家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