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杰
【摘要】 杏樹壽命長,結果早,抗寒抗旱,耐鹽堿瘠薄,適應性強,栽培管理容易。但生產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敗育花嚴重、坐果率低、花期凍害等原因造成的單產低。杏樹高產栽培技術正是從品種,的遺傳特性、樹體營養水平的高低、環境條件的制約因素等三方面綜合考慮,為解決此類低產問題而制定的。 1 選擇優良品種 更多還原
【關鍵詞】 高產栽培; 環境條件; 整地技術
1整地
1.1隔坡水平溝整地技術(88542)
先用水準儀以4 m為間距測設等高線,再沿等高線開挖8 cm×8 cm的水平溝,用底土筑成埂高50 cm、埂面寬40 cm的攔水埂,并筑實拍光,然后將內側表土斜鏟入溝,回填至攔水埂基部,再將田面整修成寬2 m、外高內低的反坡狀(反坡坡度為5~10°),在橫向開挖時每隔10 m設置一縱向攔水埂即可(高40 cm,頂寬30 cm),以最大限度地攔蓄有效降水。此整地技術應用在坡度小于25°、地勢平緩、坡面較為完整的山坡地。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和彭陽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的研究表明:“88542”整地是通過改變山體的坡度,改善土壤結構和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吸收較多的降水,使其就地入滲,蓄存于土壤中,使土不下坡、水不下溝,改變土壤水肥氣熱狀況,通過營造適宜的鄉土灌木樹種混交林,每年都有部分枯枝落葉進入土壤,經微生物腐解后形成較多腐殖質,使土壤有機質增加,并將大氣中的氮氣固定,導入土壤,使土壤質量不斷提高[1-2]。據在彭陽觀測,王洼鎮印子掌流域和白陽鎮黑窯灘流域采用“88542”水平溝整地標準,經受了1996年7月27日24 h內降大暴雨120 mm的嚴峻考驗,工程質量完好無損,起到了攔蓄徑流、保持水土的作用。經測算此項技術使彭陽縣造林成活率由原來的40%~50%提高到現在的85%以上。
1.2魚鱗坑整地技術(2 m×4 m)
沿等高線開挖橫徑1.2 m長,縱徑寬60 cm,深70 cm的長方形坑,取坑內的土在坑外緣修筑埂高30 cm、埂面寬30 cm的攔水埂,然后在坑內壁取土進行回填,將坑填滿后,田面為1 m,呈5°左右反坡狀。魚鱗坑呈“品”字形排列,以最大限度地攔蓄有效降水。此整地技術應用在坡度大于25°地勢較陡、地形破碎的山坡地。
1.3漏斗式整地技術(3 m×3 m)
沿實施地面打出3 m×3 m的方格線,在方格中心線開挖80 cm×80 cm的柱狀坑穴,將底土放置在格線上打埂,埂高40 cm,埂頂寬30 cm,踩實拍光;最后將格內表土鏟下回填入坑內,保持畦內呈外高內低盆狀集水面。
1.4穴狀整地技術
按照不同樹種的栽植密度進行測設打點,以打好的點為中心,開挖80 cm×80 cm的柱狀坑穴,開挖過程中需將表土、底土分別堆放兩側(表土放在東西側,底土放在南北側),將每塊地開挖結束后,再進行回填。先要回填表土,再回填底土,回填距原田面10 cm處并適當踩實,修成盆狀坑。沿田面原來具有的耕作行,在已回填好的栽植坑邊緣修整栽植帶,要求整成底寬30 cm、頂寬25 cm、高15 cm的帶狀埂,埂面要求光滑平直踩實,整成后的栽植帶必須是在栽植坑兩邊成為平行狀的2條直線,而且栽植帶內田面平整。
1.5節水抗霜雙行靠栽穴狀整地技術
按照杏樹栽植密度2 m×4 m和2 m×2 m進行測設打點,開挖80 cm×80 cm的柱狀坑穴,開挖過程中需將表土、底土分別堆放兩側,再進行回填,先要回填表土,再回填底土。沿栽植行整寬1 m栽植帶,帶兩邊筑埂,底寬30 cm,頂寬25 cm,高15 cm。這種整地方式可用于節水灌溉和以后搭建防凍棚。
2苗木處理
一是剪根。剪斷苗木過長的主根和側根,以刺激其根系生長。二是浸苗。將傷根的苗木用冷水浸泡24 h以上,使其充足吸收水分。三是蘸泥漿。苗木運輸或栽植前蘸足泥漿,可防止苗木失水。四是蘸生長調節劑。用生根粉浸根5 s后栽植。五是蘸吸水劑。根部蘸吸水劑后栽植,可明顯提高抗旱能力和成活率。六是截干栽植。把一至二年生苗截留根部以上10 cm左右栽植,栽植后與地面持平。截干栽植的苗木可以提高抗旱能力且成活率均在95%以上。七是覆膜、套袋。將1 m×1 m的地膜中心處打眼套過樹干鋪到樹盤上,套袋直接套在樹干上,將膜四周和中心處用細土壓嚴以防止水分蒸發,覆膜后樹盤呈盆狀集水面(外高內底)[3]。八是澆足定根水。經濟林苗木栽植后一次性灌足底水,并根據土壤墑情定期進行灌溉,直至樹木成活。
3果園節水微灌
一是提水自流灌溉,配置閘閥小管出溜滴灌,方便好用,24 h出水每孔流量0.3 m3,每次灌水36 m3/hm2,與大水漫灌600 m3/hm2相比節約了近20倍。二是充分利用塘壩、井窖,發展庭院經濟林,1眼窖灌溉1 333.33 m2果園。
4低產山杏改造
彭陽縣杏樹保存面積達到3萬hm2,收益較低,其中山杏2.67萬hm2,要提高效益必須改良換優。目前,彭陽縣每年改造提升1 333.33 hm2,改造后第2年開始掛果,第3年豐產。采用多頭高截劈接法[4-5],高接時接穗留2~4個飽滿芽,砧木切口位置選光滑、無節、無小枝的地方,剪鋸口應保持平整、無劈裂,鋸口直徑應在10 cm以內,接口插穗直徑在2~4 cm插接穗2個,在4~6 cm以上插接穗3個;接后每隔10~15 d檢查成活情況,未成活的及時補接,待接穗與砧木間傷口完全愈合后,及時解除綁縛物,及時疏除基砧或中間砧生長發出的大量萌蘗枝。綁縛物解除時,進行綁支柱支撐,及時做好灌溉、施肥、松土鋤草、病蟲害防治、拉枝、抹芽、摘心等修剪技術,盡快調整樹勢,促使其早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