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冬英 曹國強
【摘要】:森林可持續經營關系著國家生態系統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分析了我國當前森林可持續經營綜合保障體系構建及完善、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原則及途徑,進一步提出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舉措。
【關鍵詞】:森林;可持續經營;舉措
引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部門能夠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所作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經營狀況的好壞直接涉及國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問題。20世紀7末,是我國建國以來森林面積增加最快的階段,扭轉了長期以來森林蓄積持續下降的被動局面,實現了森林資源面積和蓄積的“雙增長”,自此我國森林資源進入建設與保護并重的階段。現在,森林認證體系等技術認證體系正逐漸在世界各大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成為市場準入的很重要的法律依據,這要求我們要按國際性的規則來經營林產品。而如何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新世紀林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構建并完善森林可持續經營綜合保障體系
1.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市場經濟條件下森林可持續經營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一是根據森林資源結構、市場需求結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林產品及其環境功能的需求,以及影響森林經營的主要制約因素,制定林業發展戰略,為林業發展定位;二是綜合運用財政、信貸、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手段制定森林可持續經營宏觀調控目標;三是制定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法律、法規,用法規形式規范經濟運行秩序;四是培育和調控森林經營市場,制定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保持林產品市場競爭的公平、公開和公正性。我國政府進行林業宏觀調控面臨著許多矛盾,需從系統角度,用系統觀點,抓住主要矛盾,尋求宏觀穩定,微觀搞活,促進林業經濟良性循環。
1.2 政策的制定與公眾的參與
制定森林可持續經營政策體系,應滿足以下三個原則:一是完整性,避免政策結構上的漏洞,為各種問題提供解決方法或給予相應政策控制;二是協調性,政策之間要有一定連貫性和協調性;三是互補性原則,為防范政策風險或效應偏差,需要制定互補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時強調公眾參與森林資源管理決策,增加公眾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感,避免政府決策失誤。
1.3改革和完善經營制度
我國現行的森林經營林業制度存在著許多弊端,產權制度上有許多不合理規定,制約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因此,以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基本依據對現行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完善使之有利于林業系統內部以及林業系統同其外部環境間呈完全的協調發展狀態,是目前森林可持續經營制度建設的基本任務。
1.4 保障手段的綜合運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森林經營活動的調控必然會以直接調控為主轉向間接調控為主。在調控手段上,將從行政手段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同時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各種調控手段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作用的方向、力度和范圍不盡相同,因而,在實際運用中應加強協調,綜合運用,以發揮整體功能。
2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原則及途徑
2.1 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遵循原則
(1)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并重;(2)堅持森林分類經營永續利用,科學合理區劃森林的類型,確定經營方向;(3)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4)堅持突出科技含量;(5)實行集約經營,定向培育;(6)廣開生產門路,大辦多種產業、多種經營,大力轉移勞力,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附;(7)實行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責權利相統一。
2.2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
(1)森林分類經營:森林分類經營是新時期林業發展戰略的基礎和核心。將林區劃定出商品林和公益林及兼用林,依據各種單目標的資源利用,實現區域總體協調,達到經營目的。
(2)森林永續經營:森林永續經營是長期指導世界各國經營森林的模式和途徑。隨著社會文明進步,森林永續經營目標從木材生產永續提供到森林多資源永續利用。
(3)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為克服長期以來森林經營中經營權不清和森林資源無價的弊端,有必要進行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滿足市場經濟需要。因此,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是森林經營的條件或基礎。
(4)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生態系統經營注重“森林生態系統的變化”,著眼于資源供需及生態、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著重森林生態系統狀況,重點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和生產力。
3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舉措
3.1 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區
探討、總結、提煉和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價值,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森林可持續經營體系。國家林業局決定用20~25年在全國建立長期的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驗示范區,以探索不同地區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技術、模式和指標評價體系,為全面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積累經驗,為林業跨越式發展和林業早日跨入可持續發展階段提供經驗和樣板。
3.2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就是對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的承認。2001年起中央財政部設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從2004年起中央財政每年拿出20億元,對全國4億畝重點公益林進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我國從無償使用進入到森林生態效益有償使用的新階段。這從根本上解決了林業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問題,必將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經營,以最終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3開展森林認證工作
“森林認證”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森林的經營方式進行監測和評估后,簽發一個書面證書。從經過森林認證的森林中采伐來的產品可以貼上“綠色標簽”。2004年北京舉辦“森林可持續經營和認證國際研討會”,就森林認證在我國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了探討。我國將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盡快與國際接軌。同時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以促進我國森林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廣泛涉及政策、管理、技術、文化,以及環境、貿易、貧困等多領域復雜問題,在今后在森林可持續經營上要立足面臨的實際情況,不斷地以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為指導,著實轉變觀念,開展可持續經營實踐,探索我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徐斌. 森林認證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研究[J]. 林業經濟,2012(2).
[2] 魏志遠,李娟,王艷華. 當前森林可持續經營現狀及經營對策研究[J]. 農業與技術,2016(2).
第一作者簡介:樂冬英 (1988年9月-),女 ,漢 ,江西省貴溪市人 ,大學本科 ,助理工程師;從事森林資源調查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