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彥艷
摘要:有關初中學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基本的學科知識傳授以外,學生的能力、素質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初中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其擔負起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非常必要。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剛剛建立,如果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歷史教學相結合,運用初中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也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走進初中歷史課堂,是本文著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愛國教育;貫徹;方法
課堂教學是學生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與思想的重要渠道;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越來越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幫助學生了解歷史、樹立理想目標,同時激發(fā)熱愛祖國的熱情,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關鍵作用,教師應加強重視,并有意識地開展教育活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了解歷史故事,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是一個古老且充滿希望的民族;在歷史課本中,學生就可以了解到很多歷史故事以及我國發(fā)展歷程,從中發(fā)掘我國人民的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原始社會的獵人,已經知道用鳥的羽毛作為裝飾,已經有了初步的“美”的概念,同時也知道用獸的“皮毛”抵擋寒冷,可見原始人的智慧;同時原始人也知道如何取火、如何捕獵,過著安靜、祥和的日子。還有我國值得世界稱贊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火藥、羅盤、印刷術等,都是我國勞動人民獻給世界發(fā)展的大禮。學生通過了解這些歷史事跡,增強了內心對民族、對祖國的熱愛,形成自豪感,同時自己也會致力于祖國的發(fā)展,對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起到推動作用。
二、呈現愛國主義人物,形成愛國主義情懷
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很多知識點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呈現;學生除了擷取其中的知識點,也可通過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人物,這是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的好機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多給學生講解一些歷史故事,以此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主觀情感,進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例如,大家較為熟悉的“虎門銷煙”林則徐、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這些歷史英雄的正面事跡與人物形象,都會對學生產生濃厚的感染力,以他們的愛國主義帶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享受先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了解這些愛國人士的故事,學生也會向榜樣看齊,自己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力量。
三、結合身邊的生活實際,感染學生的愛國思想
初中生往往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會投入更多關注,也更利于記憶和理解;因此為了避免愛國主義教育過于枯燥和死板,教師應該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多提出學生關心的內容,盡量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結合一起,讓學生感覺到歷史的重要性;例如,在《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如果教師單獨講解課本的內容,只是提到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等,可能學生的興致不高,那么就可結合當前毒品泛濫的實際情況,列舉近期發(fā)生的吸毒、販毒等社會事件,再聯系英國往中國輸入鴉片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樣就樹立了林則徐在當時年代的英雄形象,并且這一事跡一直影響當今社會的禁毒活動。這樣,通過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課堂中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更容易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思想,并將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調動愛國主義情感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既可以幫助學生集中精力,也可將課本的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通過畫面、聲音、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歷史內容,更利于學生接受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到抗日戰(zhàn)爭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大家熟悉的電影《地道戰(zhàn)》、《鐵道游擊隊》等,學生可通過電影更加理解歷史知識點,并且感受到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不容易,為我國的抗戰(zhàn)英雄感到自豪,進而更加熱愛我們這個團結的祖國。再如,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為大家呈現華羅庚的故事,華羅庚拒絕了留在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而是回到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這與當前我國一些高校學子學成后出國效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也以此反思現在社會的一些行為,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努力學習并學以致用,不受到外界的誘惑,將知識回報于祖國,為祖國的發(fā)展獻計獻策。
由上可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學生既可獲得學科知識,也可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這也是新時期課程目標的新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抓住每一個開展教育的機會,通過各種形式感染學生、帶動學生,讓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