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福 黃婧
[摘要]: 環境健康性是宜居城市的評價標準之一,其中聲環境的質量也日益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本文結合環境聲學與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理念,分析人與聲音以及聲場環境間的關系,通過感知其環境屬性的心理體驗延伸到對群落衍生的聲環境研究,深入探討聲景特質,以及和生態同構的“共生圈”。
[關鍵字]: 聲景; 生境; 城市景觀; 共生; 人文生態 ;環境屬性
1、 Soundscape概述
“Soundscape”一詞可譯為“音響范圍”“聽覺景觀”或“聲音景觀”。它由芬蘭地理學家格拉諾于1929年率先提出,而在國內,《聲學學報》 則首先譯為“聲景觀”,本文簡稱“聲景”。聲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部分,它為人們在城市中生活、旅游、休閑提供高品質的聲環境,也能清晰地反映城市客觀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歷史以及民俗特質。
目前來看國內對于景觀探索往往忽視了聲音景觀的開發應用。聲景設計并不是單一地、任意地創造新的音樂來填充空間,它是兼具生態性、人文性的共生互動的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把聲音作為景觀中一個要素給予重視,同時,強調與其發展動態關系的受眾、傳播介質及其場域,使之在提升我們的環境聲質量過程中發揮美的作用,同時更好實現旅游休閑內心體驗和滿足感。
2 、聲景屬性及要素
聲音發生在我們周圍,作為聲景的一份子,既可能是聲源也可能是聽眾,有時也作為介質傳播定量的聲音。聲景屬性包括物理屬性和環境屬性,這兩方面均可被人耳所感知,并通過大腦識別記憶。物理屬性通過對聲的量化監測和數據統計,以聲學理論為基礎的聲景形式研究。我們把聲音要素的音量、音調、音色等,歸納為物理屬性; 透過聲音與聽者記憶、情懷及意識產生碰撞,體會其承載傳達的人文內涵和生態特征,可將其稱為聲景觀的環境屬性。
聲音景觀的體驗與評價必然通過聽覺來感知,其物理屬性的量化則成為心理影響的重要指標。若環境中一旦消除了“噪音”,也就是將聲的物理量控制在另人耳舒適的聲級閾限內,游客才會樂于接受聲景觀所傳達的與環境相呼應的文化信息和自然特質。
聲音、聽眾、環境是構成聲景觀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形成了以環境為聲音場域,聲音和聽眾互動共存的生境。我們總是會習慣性首先將聲音、環境進行聯覺分離,令聲音信息碎片化地辨別,較少考慮環境共生性,在評判聲景觀中蘊含的自然和文化信息時無所根據。這樣往往只會割裂要素之間緊密關系,過分強調聲音的量化分析和內容傳達,而因聽眾所處的位置、自身體質和心態等因素的影響,做出不同的感受和反應。
3、 聲音景觀的共生性研究
良好的城市人居環境,不但具有自然生態的宜人性,人文環境的舒適性,視覺體驗的豐富性,同時合理運用聲景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聲景、視景與生態的多元結構“共生圈”。
聲景質量的優劣性對于其構成要素具有顯著影響,不僅要從聲音發生的自然性、人文性、差異性、共生性等方面研究,結合聽眾的身體條件、精神狀態和文化背景等,還須考慮聲音產生、發展的動態環境適宜性、共生性。
3.1聲景與自然生態共生
盡管人的活動始終改造著自然,但由于其生物屬性對大自然的向往,人工聲景也力圖建立更好的生態系統,便于人與環境及其中生物因子友好互動。聲景中的聽眾,不僅包括有主觀意識的人,也有動物以及其他生物物種,如此才構成完整的自然生態聽眾系統。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噪聲不但對人有害,強噪音會造成動物煩躁恐慌,死亡乃至數量銳減;而植物也無不例外地一旦陷入“煩躁情緒”中,刺激性聲波會抑制葉綠素的光和作用,阻止養分的吸收而緩慢衰敗;反之,舒適的聲景觀則促進各生物種群和諧共生。
當人聆聽聲音通過大腦來辨別其表達的自然信息,與原有對大自然記憶產生共識,不自覺地達到情景交融,以景喻情。多種自然聲景巧妙搭配,如梅林罄竹、落花流水,達到人、聲、環境的共生互動。
3.2 聲景與人文生態共生
人文聲景便是將聲音元素注入文化景觀中,這些聲音大多是包含社會民俗、歷史文化以及地域主義等人文信息,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營造文化認同感的意境,延續和繼承優秀民族傳統。
聲音與生態構成的人文景觀共同成就了整體文化的“共生圈”。古寺鐘鳴、禮樂祭祀以及鄉村古戲臺與戲曲文物的保留,幾種不同的文化實體相對存在,共同構成和諧的生態場,以無形的形式樹立地域文脈的標桿,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由于某些特定的精神訴求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文化行為的傳承的整體性拓展了聲音與聽者的共同感受。
聲景包含的人文因素既有整體性,也有差異性,不同的民聲唱法須在特有的自然、地域、聲音場域下,形成了歌曲與生產生活的共同體,構成了相契合的整體文化,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共同相守。聲景特質運用于不相依附的文化地域,就會喪失應有的文化價值和存在意義,如吵鬧市集中的一處廟宇,沒有客觀的寂靜聲場,鳴鐘誦經就無法很好傳達佛教清靜脫俗的教化主張。音聲沒有了“用”的場合,便失去了自身,如果禮俗消失,聲景的場域就失去了昔日的“共生圈”,失去了聲音賴以生存的溫床。令人心生共鳴的聲景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民族信仰,它是聯通既往精髓與現世傳承的鏈接紐帶,人文聲景脫離棲息生境便難以生長,人文生態沒有特有賦予的聲音,必將時過境遷失去昔日的色彩。
結語
無論是人為構造的聲音還是自然賦予我們的聲音,背后構成的共生環境,智慧與文化,總是與人文生態共同相守、互相作用,感受歷史賦予我們聲音的記憶。深入研究聲音景觀的共生性,透過聲音符號表象,合理應用要素之間的關系,從而開拓了景觀設計的新思路。
聲景設計不單是聲音這一“物的設計”,同時也是時間、空間、不同聽眾的多角度設計,綜合考慮自然和人文生態因素,將聲景視為有機統一的共生系統,才能提升聲景的品質,增加環境健康性,創造和諧而可持續的多元環境,才能營造出宜居的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李國棋. 聲景研究和聲景設計[D].清華大學,2004.
2.邰惠鑫. 環境聲學與聲生態學[A].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 2008.4.
3.郭樹薈. 喚起聲音的記憶——音聲構成的生態美學及表現意義[J]. 音樂研究,2011,0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