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2015年8月28日,走進崇高研究院在棗莊舉辦研討會和實踐教育基地揭牌活動。設在北京的走進崇高研究院,是由共和國的一批將軍們主辦的以學習和弘揚軍隊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為宗旨的教育公益組織。
我是抱著支持和學習的目的參加這次活動的,本無打算在會上發言。可會議期間,聆聽將軍們講述我軍的英雄故事,整個心靈深深地為這些共和國英雄們的事跡所感染,內心充溢著不吐不快的沖動。
近期,走進崇高研究院要出版一本文集,執行院長賀茂之將軍希望我把發言整理出來,這個命令我不得不從。
一、不要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
我覺得,用這句話來概括當代中國教育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再恰當不過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普及各級各類教育、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在九個世界人口大國中率先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達86%,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建立人力資源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成就令世人矚目。
但是,我國教育存在問題和挑戰也顯而易見。特別是重智育輕德育、重考試升學輕人的全面而個性的發展,導致我國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沉重,身體素質持續下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不強。
我國教育存在的上述弊端導致國民創新素質和人文素養不高,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制約因素。
基于此,黨的十七大提出報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
我們的教育不能忘了為什么出發,我們的教育必須盡快回歸育人為本的軌道上來。
二、德育是當代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曾經說過:“現在是地球變暖了,人心變冷了。德育是未來教育的最大難題,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擔心,因為這是個國際性的問題。如今,人類可以享受科技帶來的成果,可以讓飛天不再是夢想,可以克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那就是德育。目前,人類的道德不是在進步,而是在滑坡?!?/p>
那么,對于我國廣大教育工作者來講,當前德育工作到底難在哪里?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關鍵。
“物欲主義”正向整個社會蔓延。1977年,粉碎“四人幫”時,我國國民經濟已處于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水平長期處于貧困狀態,吃飽穿暖成為人民群眾的迫切期盼,發展國民經濟,最大限度地釋放生產力,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首要戰略選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等等,保障了幾十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但是,不能不承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釋放國人的創造活力、促進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一切向錢看”思潮的泛濫,“物欲主義”不斷向整個社會蔓延,有的人甚至為了致富、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惜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限。而當這一思潮從社會領域向教育系統蔓延時,中小學生道德成長面臨的困境日益嚴峻,就是其必然結局了。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二律背反”現象。18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在研究古羅馬時期的貴族生活時得出一個結論,即道德與社會的二律背反。盧梭認為,物質文明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墮落。盧梭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精神文明的進步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有時甚至會出現物質文明愈發達,精神文明愈退化的現象。改革開放以來,國人在享受日益進步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卻時時刻刻面臨著物欲橫流、道德滑坡帶來的種種困擾。
南懷謹先生曾經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西方文化的貢獻,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這在表面上來看,可以說是幸福;壞,是指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這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
伴隨著當代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交通工具的日益便捷,世界范圍內物質產品生產、交換分工和貿易體系的加速形成,在全球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的人流、物流、思想流,幾乎進入了無障礙、無隔膜感的時代,人類社會真的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在這種背景下,東西方的文明范式、社會思潮、價值觀、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與沖撞,日趨激烈。
網絡化時代,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的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一方面,使信息和知識在人類社會傳播方面,更加開放、公平、便捷;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日益虛擬化,其信息、知識和思想的分享常常處于無“安全閥”狀態,尤其借助網絡快速傳播的圖像、視頻,為當代青少年提供了唾手可得、數不勝數的感官刺激……這些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利弊互現,人類社會面臨著日趨嚴峻的道德教育挑戰。
三、單向度的教育造成了當代人精神世界的日益貧困
人有兩個世界,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教育在人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建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對人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培育上。人的物質力量是改變物質世界的力量,這里突出的是知識的力量、能力的力量;而人的精神力量,則是改變人的內心世界的力量,這里,突出的是人的品格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在這里,我把著眼于人的物質力量培育的教育,稱為“物質人教育”;把著眼于人的精神力量培育的教育,稱為“精神人教育”。所謂“物質人教育”,從教育價值定位上講,更多地強調教育的人力資源開發功能;從教育內容上講,更多地強調知識和能力教育;從教育個人功用上講,更多地強調教育改變個人命運、改善個人生活的價值。這種教育,突出的是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對人的物質力量的釋放。所謂“精神人教育”,從教育價值論上講,更多地強調教育的文化意義,特別是人的人文素養教育;從教育內容上講,更多地強調人的德性成長和人文教育;從教育的個人功用上講,更多地強調教育對人的自我成長的意義。這里,突出的是教育對人與內心世界的關系,強調修身與內省,釋放的是人的精神力量。
當代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全社會日益被極端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所綁架,使整個教育深陷單一的“物質人教育”泥潭之中無力自拔,讓教育沾染上了日益嚴重的“金錢味”“銅臭味”。這種教育培養的人,由于精神發育不健康,在人生的長跑中,往往會得“三種病”,一是“猶豫癥”,面對人生的各種抉擇患得患失,人生的路邁不開步;二是“躁動癥”,面對人生的各種誘惑沒有定力,人生的路走不穩;三是“近視癥”,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沒有遠見,人生的路走不遠。
四、精神世界的培育離不開三個載體
一個民族,精神世界的培育,離不開以下三個具體載體。
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對本民族的文化崇拜,這個民族就沒有了文化根基。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自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自然包括文化復興之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標識,是滋養每個中華兒女心靈的最豐厚的精神產品。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植入中小學生的大腦。
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對本民族的信念崇拜,這個民族就沒有了精神支柱。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在日益激烈的世界競爭大舞臺上站穩腳跟,必須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并通過系統完整的教育,將這種理想信念轉化為本民族的價值崇拜,這就是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為每個孩子打牢價值觀的根基。
一個民族一旦喪失了對本族的英雄崇拜,這個民族就沒有了國家正義。任何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都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既植根于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之中,更浸透在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人物群體之中。如果這個國家的國民,喪失了對民族英雄人物的崇拜與敬仰,無疑這個國家就喪失了正義感。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英雄人物教育,是培育精神富有的一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