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古代,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主要是研習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取功名,走上仕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映。現代,雖然新的觀念不斷涌現,但在潛意識里,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實現社會地位的上移,仍然是人們培養教育下一代的動力和源泉。
應當承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望子成龍”思想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科舉制度以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營造了一種向學上進的社會風氣,客觀上體現了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有助于教化民風,提高大眾文化素質。現代社會條件下,秉承傳統,注重教育,給子女以較高的期望,仍然是眾多家庭尊崇的信條。
但是,古往今來,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往往會走向反面,帶來負面影響。舊時代,與推崇知識和讀書相伴隨的,是對勞動和勞動者的鄙視,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了出人頭地,學子們不惜懸梁刺股,廢寢忘食,精神不可謂不感人。一旦考取功名之后,則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與勞苦大眾產生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今,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愈演愈烈。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違背教育規律,揠苗助長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些行為對孩子的傷害,一是挫傷學習積極性,二是損害身體健康,三是影響全面發展。
由于過高的學業期望,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結果導致對“勞心”的追逐和對“勞力”的輕視。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2013年全國高考升學率已達76%,部分一線省市甚至高達90%以上。與國際公認的適齡人口入學率15%以下為精英教育,15%至45%為大眾教育的標準相比,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不僅超越了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階段,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全民教育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以“天之驕子”自居的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就容易產生強烈的失落和反差。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準確定位研究生教育、不同層次的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中等技工教育,重視和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學有所長,學以致用,從根本上解決職業定向方面的偏差。
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滯后,還導致了農民工問題等社會現象的出現。教育滯后使得技術工人隊伍出現斷流,企業只得招收農民工解決燃眉之急。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培訓,技術工人素質落后,企業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后,他們的生存問題缺乏系統周密的安排,引發眾多社會問題。相當數量的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學非所用,造成教育資源配置的浪費,也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望子成龍”觀念導致的另一個惡果,是助推了知識階層過高的職業預期。在中小學校,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其他的有關部門,職業壓力和倦怠現象十分普遍。當人們為越來越多的英年早逝和愛崗敬業先進人物致敬時,更應該想到的是,如何適度地降低他們過高的職業預期,減緩那些不能承受之重的壓力,讓他們過上正常人的健康幸福生活。從根本上說,產生這一切的根源,是“成龍成鳳”的傳統觀念在作祟。
總之,在培養和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望子成龍”思想有很多負面影響,需要理性對待。正確的態度既非“成龍成鳳”,也非放任自流,而應是“望子成人”:以平和的心態出發,讓孩子成長為健康快樂的普通人。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智力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揭示了多種不同智力類型之間的關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發現孩子獨特的潛質,促成其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人才培養不是機器生產,不能按同一標準和模式盲目加工。要按照個人的先天素質、興趣、愛好、特長制定學習計劃,規劃職業生涯。無須刻意追求“成龍成鳳”,關鍵要順從孩子的天性和成長規律。參天大樹也好,茵茵小草也罷,只要健康成長就好。做一個普通、健康、幸福、真實的人,才是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