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關鍵詞】 異地高考;政策;要素;影響
【中圖分類號】 G5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22—01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隨之而來的與流動人口相關的教育等社會保障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而異地高考,則成為教育領域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保障社會公平公正的的關鍵環節。在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和保障下,全國各地陸續開展異地高考的探索和試點工作。
一、甘肅省的異地高考政策概述
2012年12月甘肅省出臺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甘肅省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對外地務工人員子女在甘參加異地高考的情況進行了條件說明。參加甘肅省高考的前提條件為進城務工人員具有合法穩定職業、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并按照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等。同時,《方案》還就建立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考試資格公示制度提出了具體要求。
自2013年起,甘肅省異地高考政策分為三步用三年時間逐步實施。三年來,甘肅省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參加高考采取的是穩步有序地逐步放開的政策。2013年,要求外地務工人員本人及子女均具有三年以上我省戶籍,且子女具有我省高中連續三年學籍的,可在我省報名參加普通高考;2014年開始,外地務工人員在甘肅省有合法職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其子女可在甘肅省報名參加高考,但考生仍須具有甘肅省高中三年學籍和三年我省戶籍。2015年進一步放開,只需要隨遷子女具有甘肅省連續高中三年學籍的,就可在甘肅省報名參加普通高考。
二、甘肅省的異地高考構成要素
家長準入條件:從甘肅省的異地高考政策來看,家長的準入條件包括:住所、職業、社保以及戶籍等4個方面。在2014年在家長準入條件中取消了對戶籍的要求。
學生準入條件:甘肅省對學生準入的最基本要求為具有甘肅省連續高中三年學籍。可以看出,甘肅出于避免“高考移民”和維護本地考生的利益,對異地高考考生的學籍和戶籍均做了規定,明確了年限。
執行方式:執行方式是指政策的具體實施時間、方式與步驟。相比于北京、上海等發達省市(區),甘肅省、青海等西部省份對異地高考方案持謹慎態度,采取過度和漸進的方式,逐步實施。
三、 甘肅省的異地高考政策現狀分析
由于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和貧困山區由于歷史因素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薄弱。因此,甘肅省可以歸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流出地,流入我省的隨遷子女相對較少。
從兩年數據來看,我省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是以農村考生為主,其得到的教育資源是相對不足的。以我省臨夏(州)、慶陽市為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教育投入不夠、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在教育資源本就十分緊張,無法滿足當地考生需求時,在當地學習和報考的隨遷子女獲得的教育資源就會十分有限。大多數隨遷子女集中在我省的高職(專科)批,重點批的人數比較少,說明這類考生在在高中階段沒有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大學階段享受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的比例也會較低。
四、異地高考政策的影響
1. 促進了教育公平。異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區分配不均衡,教育機會和質量不公平。異地高考的常態化是體現教育機會公平和教育質量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教育機會公平作為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保證公民平等受教育權的前提。我省異地高考政策保證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甘肅享受與甘肅籍學生同樣的入學、中考、高考等權利,保證他們的受教育機會平等。在高考錄取階段也沒有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報考院校和報考批次做限制,在高考錄取的時候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2. 緩解了社會問題。異地高考政策起到了協調社會各方權益、解決社會問題的作用。 首先,保證了外來務工人員的穩定。異地高考政策為很多甘肅省的外來人口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并為他們爭取享受與甘肅本省學生同等的教育權利提供了政策保障,減少其流動性,保證用工資源的穩定。其次,緩解了農村留守學生增多的問題。有助于改變學生在就學地與原戶籍、學籍地之間的繁瑣的轉出轉入,減少了學生的流動性,給在甘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更多的歸宿感,減少了留守學生,增強了社會的穩定性。對于甘肅省而言,吸引了更多的勞動力和更高質量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甘肅省經濟的發展,穩定社會秩序。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5]GHB1505)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