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富國
【關鍵詞】 學校;編制改革;資源;利益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24—01
農村義務教育改革是深化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解決“三農”問題和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然選擇。張掖市民樂縣農村學校編制改革在整合縣城優質辦學資源、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問題上起到了切實有效的作用。本文通過對該縣農村學校編制改革的分析,總結出一些改革的特點并針對改革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對類似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一、 編制改革的特點
1. 以推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為目的。將農村初中適齡青少年全部轉移到經濟社會條件較高、社會秩序較好,現代化氣息更為濃厚的縣城就讀,能更好地把現代中學教育的優質資源更早普及到農村適齡子女,用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意識來幫助學生較早地樹立競爭意識,了解現代社會發展趨向,意識到如何在自身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來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
2. 具有全面性和徹底性。將原來的各個村鎮小學改為幼兒園+小學1,2年級培養模式。此項改革在張掖市農村基礎教育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改變了農村基礎教育設施落后、教育理念滯后、配套服務政策落實緩慢的歷史現狀,將農村適齡子女推向信息更暢通、教育資源更優質的縣城就讀,具有教育資源編制改革的徹底性。
3. 引入競爭機制選拔優質教師資源。改革當從觸碰既得利益開始。絕大部分教師都向往在生活設施相對發達的縣城工作,可是縣城學校教師編制有限。因此,在落實過程中引進了學歷、教齡、職稱、教學業績以及個人職業發展意愿等多方位評價標準,將部分教師留于原教學單位重點培養,通過后續政策優撫和談話使他們安心在鄉鎮、農村學校教學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4. 妥善處理改革后相關利益關系。學校教學體制的重新調整會涉及到教學班級和教師授課任務的安排、教學及后勤崗位的編排、住房福利的調整。因此,改革應本著“以人為本。注重實效”的原則,按照教師專業特長、管理能力及經驗妥善安排,通過召開教師座談和聯誼會將來自不同校區的教師實現良好的溝通調整,實現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最大優化。
5. 完善改革后相應的配套服務。政府要發揮良好的調節作用,協調工商管理部門和各個學校后勤部門做好對學生食宿質量的監督,協調交通部門做好學生節假日安全回家運行秩序的管理,協調教體局做好新編學校的教學與辦公環境、教學儀器、實驗設備、計算機、圖書資料室的補充與管理,制定嚴格有效的責任問責制,為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
二、反思及建議
1. 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對于本次學校編制改革的成果。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要形成共識,它是國家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農村從業人口素質、提升對外競爭力的必然舉措,通過享受更優質的基礎教育,學生更有機會和城市學生在升學、創業、招商引資和自身技術能力發展方面縮小差距,從而將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紅利在農村體現出來。
2. 配套制度和服務的建設和改進是教育改革的強力保障。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經濟,在政策上政府要向農村有所傾斜,廢除一切與民爭利的政策,建立和支持保護農民,利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在此基礎上,政府要在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特色核心產業、吸引優秀科研、技術人才方面制定有效的制度保障,讓農民看到通過教育投資培養下一代的的成果;引入辦學機制的競爭意識,,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努力形成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甚至私立學校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從而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師德水平、科研能力,使學生、家庭和社會受益,。
3. 通過社會和家庭關懷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留守兒童現象是社會改革、工業化和資源配置不平衡的結果,在以農業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地區更為明顯。通過社會關懷、學校關愛、家庭關心給大量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幸福保障,通過舉辦各種校園活動,讓他們融入到周圍社會、老師同學的溫暖氛圍中,及時疏通和消除不良情緒,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從我國現階段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趨勢來看,建立農村鄉鎮寄宿制學校、進行學校編制改革已經成為解決留守子女教育問題、適應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信息化的必要途徑。它有利于提升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水平,也有利于開展校園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很大程度上降低父母不在身邊家庭教育缺失造成成長道路上的弊端。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