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蒼珍 董君
【關鍵詞】 閱讀教學;課外;課內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051—01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的課文只是幾個例子,要提高語文素養,僅僅讀幾個例子是不夠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有明確規定,小學階段是145萬字的閱讀量,而語文教材里的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教學必須加強課本內外、課堂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走“開放型”大閱讀的教育之路。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學校提出了“課外閱讀課內教”的教學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研究,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課外閱讀課內教”的教學工作。
一、正確認識“課外閱讀”
“課”,即課堂, 課外是相對于課內而言的,是指課堂之外、課本之外,即教材之外。《教育大辭典》: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它相對于課堂閱讀而言,是指學生課外通過閱讀書報、網絡等進行學習的方式。課外閱讀具有課堂教學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所學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高尚情操,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辭典》:語文課的課外閱讀指課堂閱讀訓練之外的各種讀書活動,其本質是非語文教材性的閱讀。這種閱讀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己有的閱讀基礎、閱讀經驗,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為目標的閱讀過程。“課外閱讀課內教”可以理解為教師利用課內有限的時間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二、時刻牢記一個目標,即課標
盡管涉及課外閱讀的內容龐雜,在自主選擇時可能會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心里沒有目標,相反,教師更應該把目標放在心上。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學習課標,把各學段的目標裝在心里,爛熟于心,根據教材編者的意圖和單元訓練重點,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兩個為主,即以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為主
“課外閱讀課內教”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教會幾篇文章,而是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對閱讀產生興趣,有自覺閱讀的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中有了目標,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需求。在小學學段,學生年齡跨度大,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必須要認真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以及興趣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選擇好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計劃應該包括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閱讀量、閱讀筆記(好詞佳句)、閱讀要求(安靜深入、態度積極、走進文本)、交流評價等。
四、力爭達到三個融合,即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深度融合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教給學生適宜的閱讀方法,使閱讀有效向課外延伸。所以,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引導,引導是否得法直接決定著課外閱讀的效果。教師引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一是引讀。就是師生在課堂上重新閱讀原來學過的文章,以此得到比較好的閱讀方法,并在后面的閱讀中加以應用,提高閱讀效率;二是會讀。就是參照已經學會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文章。閱讀時,遇到困難可以和同伴一起解決,個別不能理解的問題可以“求助”老師;三是讀會。就是依據已有的經驗方法,大量閱讀相關篇目,獲得最大限度的經典知識;四是展讀。既是對閱讀內容的拓展,又是對閱讀范圍的拓展。在這種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過對同一文本的共同體驗,達到知識與情感的完美融合,同時,也達到師生與文本的深度融合,這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五、最終實現四個統一,即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其他成員的思想統一
目前,我們國家正在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倡全民閱讀,終身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主要指的是閱讀,它是生命的一種“馬拉松”,是鍥而不舍的長期追求,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飛躍與提升。我們“課外閱讀課內教”當然不僅僅局限于教學生會閱讀,還要通過學生去影響他們的家長,再通過家長去影響家長身邊的人。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大環境、大氛圍,建設一條閱讀的健康鏈條,為實現全民閱讀盡一份力。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