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關鍵詞】 《六國論》;議論文;層次;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4—0121—01
蘇洵的《六國論》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現選入人教新課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是篇十分典范的議論文,對高考應試議論文的寫作具有許多示范作用。下面以《六國論》為例,來談談高考議論文的寫作。
一 、精彩的開頭是議論文成功的一半
《六國論》的開頭十分出彩。文章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僅用15個字便擺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簡潔明了,一錘定音。而且論點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先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戰不善”,后從正面肯定“弊在賂秦”,從而使觀點更為鮮明。緊接著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中心論點:一是從“賂秦”的國家來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是從不賂秦的國家來說,用設問句式“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邪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兩方面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同時也是文章的兩個分論點。文章最后用 “故曰:弊在賂秦也” 作總結,呼應開頭,重申了中心論點。總之,文章首段點題,極為簡潔,分析論點全面而有層次,既是全文的總論,又為下文的論述綱舉目張,這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
中心論點是一篇議論文的關鍵,是靈魂、統帥,而用簡潔的語言,把中心論點鮮明地擺在文章的開頭,先聲奪人,議論文就已成功了一半。因此,高考應試議論文要盡可能把開頭寫明,寫出彩。
二 、清晰的層次結構是議論文最應具備的優秀品質
一篇好的議論文必定是一篇講究構思、結構清晰的文章。精巧的結構離不開動筆前的精心設計,作文如同建造房屋,動筆前一定要先有個總體構思,給文章畫出一個輪廓,方能寫得從容不迫。一篇缺乏整體構想,思路混亂,過于從心所欲的文章注定是很難博得閱卷者喜愛的。議論文的結構,統而言之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大塊構成,除去開頭結尾,文章的主體結構一般有并列式、遞進式和對照式三種。并列式是一種并列地組織分論點或論據的結構方式,并列的幾個層次之間關系是平行的,它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側面來證明觀點的正確。并列式結構的優勢在于論證全面,眉目清楚,有條有理,使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很容易把握作文的寫作思路。
《六國論》篇幅短小, 脈絡清晰。從整篇來看,采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論模式,“總--分--總”的結構非常典型,這是議論文最常見的一種論證結構。全文共五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第二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分兩層來證明中心論點。第一層是第二段,論述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層是第三段,論述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此部分照應十分圓合,真可謂環環相扣,有條不紊。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結論部分。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主張——重用謀臣、禮賢下士、合力抗秦。第五段借古諷今。全文雖僅有653個字,可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交代得十分清楚,前呼后應,論證嚴密,精美絕倫。所以,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研究作者是如何提出、分析、證明論點的,如果能把這一課的論證結構講明白講透徹,且讓學生銘記于心,對議論文的寫作會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三、豐富多樣的論證方法是使議論文說理透徹的有力法寶
《六國論》里作者擺事實講道理,揮灑自如地使用了對比、比喻、引用、舉例、因果和假設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大大加強了論證力度和說服力。以第二段為例,就使用了四種論證方法。例證法顯而易見,無須再言。對比論證是最主要的方法,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對比:一是數量上——“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得百倍,失百倍”“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二是程度上——“得難,獻易”“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三是道理上——“薪不盡,火不滅”。通過以上三組對比,充分說明了諸侯割地的嚴重后果,得出“至于傾覆,理固宜然”的結論,有理有據、確鑿無疑地論證了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最后一句“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引用古人的話,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既是對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尾之意,而恰當的比喻使語言形象生動,論證淺顯易懂,增強了說服力。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