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近年來,隨著全省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文化產業也在逐步發展壯大,綜合效益在增加。青海省文化產業已經進入了規模擴張、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從青海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青海文化產業發展道路,使文化產業成為推動青海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手。
青海省依托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強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2014年,青海省實現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46.7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03%,比2010年的22億元增長112.27%,年均增長21.09%。青海省地處西部,是國家發展中“欠發達、欠開發”的典型區域,發展滯后,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人文風貌相對完善,這與東部沿海地區形成鮮明對比,差異化競爭優勢明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在新形勢下,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文化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青海省如何把握差異化競爭優勢,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推動青海省產業結構調整,值得探討。
受地區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各市州文化產業發展極度不平衡,區域性差距顯著。
西寧市作為青海省省會城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40%,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個民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素有“西海鎖鑰”、“海藏咽喉”之稱,在政策、環境、資金、人才各方面都具有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2014年,西寧市從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單位數達3900余家,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7.10億元,占全省增加值比重58%,現有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5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單位)34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2家,在全省8個市州中居于首位。總體而言,西寧市文化產業發展思路較為明確,文化產業結構布局日趨合理,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海東市是青海省開發較早、文化歷史悠久的城市,人口相對集中,經濟較為發達,是青海重要的農牧業經濟區和鄉鎮企業較發達地區之一。2014年,海東市文化經營單位達1200余家,從業人員3680余人,現有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1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戶15家,入選國家絲綢之路重點項目企業4家,入選國家重點特色文化產業項目2家。整體而言,海東市目前尚未充分利用自身文化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需要盡快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思路,依托海東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打造以喇家遺址、柳灣彩陶、瞿曇寺等遺跡為主的河湟文化金名片。全面加快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柳灣彩陶、瞿曇寺項目建設,重點打造以土族和撒拉族民俗風情為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促使海東文化產業走在全省的前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現轄都蘭、烏蘭、天峻三縣,格爾木、德令哈兩市和茫崖、冷湖、大柴旦三個行政委員會,總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8.93萬人。海西州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是有“中國第一神山”和“萬山之祖”的昆侖山,其昆侖文化源源流長,在華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海西州文化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0.64%,銷售收入3.6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71.3%。目前,海西州共有文化經營戶447家,從業人員2300余人,其中列入州級重點項目庫的文化企業31家。下一步,海西州應突出抓好節慶文化活動,海西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海西蒙古族“孟赫嘎拉”文化節、海西藏族六月歌會、駱駝文化節、海子詩歌節、大美海西攝影家采風活動、中國鹽湖城昆侖文化旅游節等重大節慶活動,成為海西民族民俗文化弘揚傳承的主要名片。加快推進德令哈、格爾木文化產品物流基地建設,著力打造以民族工藝美術、歌舞演藝、藝術培訓、出版印刷、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為內容的文化產業園區、文化聚集區及文化旅游基地,進一步做大做強昆侖文化和柴達木文化品牌。
海北藏族自治州處于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帶,連接青海經濟最發達的東部經濟區和柴達木循環經濟區,是青海省承東啟西的農牧結合部,自治州轄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剛察縣、海晏縣和青海湖農場,共30個鄉鎮。總面積3.41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總人口27.33萬人,有藏、漢、回、蒙古等2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4.7%。2014年,海北州文化企業達到46家,銷售收入達到3194萬元,文化旅游、體育旅游、民族工藝品、民族服飾、民族演藝、動漫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總體來看,海北州近幾年文化產業發展增速明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產業定位清晰,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以青海湖文化旅游為主題,優化特色文化產業布局,借助政府引導扶持,調動民間參與性,激活了文化旅游市場的活躍度,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發展。
海南藏族自治州面積4.45萬平方公里,轄共和、貴德、貴南、同德、興海5縣。總人口44.17萬人,有漢、藏、蒙古、撒拉、土、哈薩克族等27個民族。海南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河壯麗,是青海省文化資源富集且有特色的地區之一,獨特的社會人文景觀和雄厚的高原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同時,海南州又是藏漢文化交相融匯的地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底蘊。全州現有文化產業經營戶396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家。2014年,海南州、貴南縣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藏繡藝術之鄉”、“中國藏繡生產基地”。海南州應該重點打造“黃河文化”品牌,依托海南豐富的藏繡文化資源和深厚的藏繡產業基礎,深入挖掘海南藏繡文化內涵和工藝美術價值,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黃南藏族自治州轄同仁、尖扎、澤庫、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及李家峽辦事處,面積1.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5.67萬人。有藏、蒙古、漢、回、土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91.35%,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5.2%。黃南州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形成了同仁縣“熱貢文化”、尖扎縣“神箭文化”、澤庫縣“石刻文化”、河南縣“那達慕草原文化”為主的多元文化。6家文化企業先后評為國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0家企業的文化項目列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黃南州列入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青海核心區。現有文化產業經營戶413家,2015年銷售收入達53614萬元,從業人數29109人。總體來看,黃南州下一步需要推動特色文化產業合理分布。加快發展熱貢文化的同時,實施“一地一品”發展戰略,根據四縣的特色重點打造澤庫和日石雕文化產業,尖扎傳統弓箭等特色產業,挖掘和開發河南蒙藏文化產業,以同仁唐卡產業為主帶動其他地區文化產業的統籌均衡發展。
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西南腹地的三江源頭,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總面積26.7萬平方公里。現轄玉樹市及稱多、囊謙、雜多、治多、曲麻萊等縣,總人口37.84萬人,其中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7%。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和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覆蓋自治州全境,玉樹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鄉”、“中華水塔”的美譽。巍巍唐古拉、茫茫昆侖山孕育了玉樹康巴兒女勤勞、豪爽、吃苦耐勞和不屈不撓的品格,形成了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康巴文化。現有文化產業經營戶900余家,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單位、示范園3家,從業人員5448人,2015年全年收入13105萬元。玉樹州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主體民族比例最高、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積最大、生態位置最重要的一個自治州。總體來看,玉樹州因其特殊的生態地位和民族因素,在文化產業發展上需要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康巴文化資源,構建以玉樹市為中心,以唐蕃古道、高原濕地草原、康巴民俗風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帶為支撐,以觀光、體驗為主體的集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為一體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研發一批在國內外旅游市場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中高端文化旅游產品,著力打造“康巴文化”品牌。
果洛藏族自治州面積7.64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現轄瑪沁、瑪多、甘德、達日、班瑪、久治6個縣、44個鄉(鎮),總人口18.17萬人,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氣候最惡劣、環境最艱苦、經濟社會發展最滯后的自治州。現有文化經營單位350家,2014年文化產業收入543萬元。從全省來看,果洛州的文化產業發展最為滯后,但文化產業不同于其他產業,只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有很好的文化創意,就完全可以有大的發展,并帶動其他相關產業。果洛州應以“格薩爾”文化為核心品牌,突出三江源河源文化、果洛族源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紅色文化和各類非遺文化,把文化旅游作為展示特色文化魅力的重要載體,以文化來提升旅游品位、豐富旅游內涵,全力打造“大美青海·雪域果洛”、“中國格薩爾文化之鄉”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