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傳統的信息資源建設通常是以商品化資源為對象的,資源建設很大程度受傳統出版模式的制約,近些年,在高定價的出版物面前圖書館往往很難實現資源建設的既定目標,數字出版借助于最新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極大地縮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出版的效率,數字出版模式下的開放知識、開放數據庫的出現,改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從而影響到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
一、數字出版的特征
(一)數字出版方式多媒體
傳統出版物是指報紙、期刊、圖書等紙質出版物。這種紙介質出版物以記載文字、圖表和圖片這類靜止的的信息,傳統媒體形式則是將報紙、書刊、電視、廣播采用平面化、模擬技術傳播,相對而言,傳統媒體功能相對獨立。數字多媒體功能則可將傳播內容訴諸感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就是說在感知上可以“有聲有色”、“有滋有味”,從而達到“多維化”目標。也就是說數字出版方式是以聲音、圖像、視頻、文字、音樂等多媒體形式記載和傳遞的動態信息。如CD-ROM歌片既可視演唱者,又可以翻看歌詞,選擇原唱卡拉OK等多種形式;CD-ROM動物電子出版圖集,不僅能介紹所收錄的動物習性、原產地、分布情況、資源特征,同時還能顯示所收錄動物的聲像資料。信息的呈現方式更加豐富、形象、生動,愈來愈符合人類的認知習慣。有資料顯示,目前,電子圖書的總量、電子圖書的讀者總數量以及電子圖書市場的銷售總收入增長異常迅猛,隨著出版活動所依賴的載體發生顯著的變化,紙質圖書的內容數據化、圖像化以及網絡化已逐漸成為一種新潮而便捷的閱讀手段。
(二)數字出版存儲海量
我們知道,普通紙質期刊、報紙出版時信息承載量是有限的,期刊要受篇數、字數限制、報紙要受版面限制,一經排版,不能隨意增減內容,如作內容調整或增加就會給印刷、排版、和發行帶來諸多問題。而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其內容設置通常要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時間甚至要精確到秒,所能呈現的內容也就很有限。數字出版則是數字出版物發布的信息,經過數字化處理后便捷地存儲于磁盤光盤或網絡空間,數字出版就存儲而言是海量的,與傳統出版相比內容是無限量的。
(三)數字出版傳播交互式
數字時代大數據環境下,人人都可以寫故事,故事產生數據,數據變為資源,資源推動出版模式往“大眾化”進發,不難理解,大眾的思維創意總是超出一群固定的人的想法,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故事出發,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讓自己的知識與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這也符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通過各種分析工具,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個人用戶產生的分散的碎片化信息組織在一起,從而讓每個故事更為精準和立體,并且都能成為優秀的出版資源。同時,讀者不再僅僅是讀者,作者也不再僅僅是作者,雙方角色得到自由切換、兩方的界限也被打通,能夠更好地實現互動交流和互動出版,數字出版的這種即時的互動,很大程度促進了思想、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為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四)數字出版流程簡效率高
傳統出版流程一般經過編輯、送審、印刷和發行,具體環節較復雜,通常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出版周期偏長。數字出版則是網內網外互聯運轉,同時相關步驟同步并列進行,由于在數字出版中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圖書出版的編輯效率大大提高。
(五)數字出版高度滿足個性化需求
數字出版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可以精準到按需出版,這與傳統出版的經濟模式運行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按需出版還有其他許多傳統出版模式不具有的特色,就是它的包括包容性、及時性、定制性等等特性在內的綜合優勢。首先,按需出版也是在大數據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出版方式,它是一種網絡出版,在網絡出版的數據庫中,留有著讓任何一家傳統出版社都望其項背的圖書品種,這就是按需出版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包容性。其次,按需出版具有的及時性這一優點,使得出版社不再被“最低印數”所限制,于是許多客戶即時印刷的要求便得以滿足。正因如此,部分按需出版公司甚至提出了“即日出版”的口號,并且用按需印刷技術印制幾百頁的圖書,完成整個過程僅需以分鐘計時的時間。最后,定制性是按需出版不得不提的最大特色,所謂定制性,是指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內容的字體、排版等工作,都可以針對客戶來進行個性化的設計,進行“私人定制”。
二、數字出版對文獻資源建設的影響
(一)數字出版加速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步伐
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文獻資源建設要深化對全球文獻信息資源的掌握,做出更加正確的選擇,并且努力獲取重要的網上文獻信息資源的使用權,推動文獻資源的共享。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網絡上的文獻資源目前仍然是處于無序狀態的,所以文獻資源建設者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廣大讀者的需求以及建設文獻資源所要達成的的目標和所要堅持的原則等,來對被精心挑選出來的網絡資源進行分類、標引、檢索、采集等等工作。同時,還要組織下載有關文獻信息,使網上流動的部分信息能夠得到固定,來使得文獻資源得到最大化的補充和豐富。
(二)數字出版使圖書館資源建設更加有序化
除了以上所說,對文獻資源進行必要的綜合處理,深度加工和重新組合也是十分重要的。這能夠使網絡上爆炸式的信息資源轉化成有序的、便于吸收的知識,并且由此組建成各種不同專題的數據庫,使得網絡資源融入館藏。跟蹤網絡信息的變化是非常必要的,正是這一步使得文獻資源能夠始終保持最新,更加“與時俱進”。做到了定期對數據庫的內容進行更新和補充,網絡資源和館藏資源就能夠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更加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功能和優勢,最后,由于資源的互補性,各具特色的館藏資源還會源源不斷地向網上輸送在自已有所發展的同時“反哺”網絡資源,促進網上資源的不斷發展和日趨完善。這樣,我國的文獻資源建設便會像許多國外的成功案例那樣,在建設中加強各系統圖書館的分工協調,使得館藏特色化建設更加普遍和完善,以適應信息時代各級各類圖書館的要求。
(三)數字出版促使圖書館資源建設結構更趨科學
眾所周知,圖書館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對文獻的保存,因此保存本制度廣泛存在于各地的大小圖書館當中。隨著出版模式的變化,有部分學者對保存本制度仍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過疑問。盡管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站出來直接否定這項制度的繼續存在,但是仍然有學者強調,“保存本仍然要向讀者提供利用!”這是有道理的,部分圖書館也積極響應,將保存本書庫面向讀者開放,比如以地下圖書館的形式,將“保存本”的余熱最大化。但是這也是有相應的條件的,條件是“保存本”不外借,只提供在圖書館內閱讀。這時候,另一種新型的出版模式——“按需出版”的優越性便可以顯現出來了。
由于按需出版能夠以其獨特的優勢,對圖書館里珍貴的絕版書等進行補充,豐富館藏,所以,曾經被放下了的“保存本”制度的存廢問題又被學術界提及。如今,部分有先見之明的圖書館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措施,或者直接撤銷了“保存本”書庫的做法,而是選擇將保存本“搬上臺面”,重新流通起來;也有圖書館選擇開放保存本書庫,讓讀者直接進入閱讀。當然,對于“保存本”制度的存廢問題,仍有學者認為不同類型和規格的圖書館,需要進行理智深刻的思考。對于國家級圖書館和地方省級圖書館來說,不管今后按需出版發展的多好,也不能隨意放棄,而是仍然應該堅持“保存本”制度,以使地方的和國家的珍貴歷史書籍和史籍資料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但對于規模較小的高等學校圖書館等來說,圖書資源的不足是缺憾,所以保存本制度應當取消,依靠按需出版模式來進行館藏的補充。
(四)數字出版使得圖書館需求采訪成為現實
雖然文獻資源建設需要滿足絕大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在“小眾”讀者面前,也應該樹立較好的角色意識。如今,數字化出版模式以及按需出版的出版模式,給了“小眾”讀者最好的滿足。在這之前,我們雖然知道傳統的文獻資源建設的原則里包含了對這一精神的要求,但是由于圖書館在傳統的文獻需求采訪方法下,只是列出表來讓讀者在圖書館的范圍限定下進行選擇,讀者是被動的,不積極的,于是造成了文獻資源難以更好地被補充。即使圖書館通過答卷、面談等等形式了解其需求,也是針對既有圖書訂購目錄的,在成品的情況下進行“不得不選的選擇”,這樣,看似主動的讀者需求調查活動,它在實質上卻是被動的,并不能充分體現讀者的個人意見。文獻資源建設應該注意到,對“主流顧客”的服務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忽視那些“小眾讀者”的需求。
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館對讀者需求的收集能力,遠遠超過傳統的問卷填答方式。同時,收集到的顧客需求,也不僅局限于圖書的學科與專業內容,更有各個群體的讀者在關于書本的排版、字體上的個人意見,讓讀者來做“編輯”的主人,以達到更好地出版效果。舉個例子,有些老年讀者的視力不太好,他們更愿意選擇較大號字體排版,而許多年輕讀者則會有更多追求個性和時尚的意見建議。如果這些意見得以實現,文獻資源建設將會更加人性化,面向讀者,面向大眾。
在新型的按需出版模式下,圖書館購買圖書不再需要“一次買夠”,正因為按需出版的優勢,使得圖書館可以略微保守地進行購買,從而提高單本圖書的總利用率,達到效益的最大化。不僅如此,因為科學采購而節省下的一筆費用,還可以被利用到購買其他必要的文獻資料。不僅如此,按需出版的方式,可以使得圖書館藏中缺乏的重點圖書得到補充,也可以從受眾的需求出發,補充更加面向大眾、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書籍,從而使整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管理和建設趨向綠色和科學化、有序化,更加符合綠色生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石晶.網絡環境下我國圖書出版經營模式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5潘淑春.國家農業文獻信息資源系統分析與設計[D].中國農業科學院,2001.
[2]李麗雅.網絡環境下我國圖書出版經營的模式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13).
[3]王丹丹.數字時代專業圖書出版的發展路徑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2(3).
[4]吳鋼.國家信息資源保存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10.
[5]牛奉高.數字文獻資源高維聚合模型研究[D].武漢大學,2014.
[6]趙丹陽.數字環境下科技文獻信息開發利用與服務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2.
[7]范麗莉.我國圖書館文獻傳遞服務研究[D].武漢大學,2004.
[8]賈國柱.高校圖書館文獻采訪質量控制研究[D].西北大學,2007.
[9]譚偉.數字時代國內圖書出版模式的轉變[J].新媒體研究,2015,11.
[10]高輝,沈佳.數字時代基于020的圖書出版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出版,2015(13).
(作者簡介:李秀東(1967.1-)女,青海省委黨校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與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