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味道鮮美,且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因此許多家長都青睞于將其做成輔食給寶寶吃。然而這其中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那就是魚骨(刺)。如果寶寶一不小心把魚骨吞下去了,該怎么做呢?是立即就醫還是大事化小?這可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吞下魚骨后,可能面臨的問題
當寶寶在吃魚或喝魚粥時,若進食太快、太急、邊吃邊笑、“狼吞虎咽”、食物未經細嚼慢咽而吞入,均有造成咽、喉、食道異物的可能性。而根據卡入的部位不同,所對應的臨床表現與治療方法也各異。
魚骨卡在咽部是最為常見的情況,此時寶寶可表現出異物刺痛感,吞咽時癥狀尤為明顯,有些寶寶會因此不肯咽口水,從而引起流涎。如魚骨有刺破黏膜,還可見少量血液。
最危險:喉異物
由于喉部聲門裂為呼吸道的最狹窄處,一旦嗆入魚骨,且魚骨停留或嵌頓于喉腔聲門區則易出現聲音嘶啞,嚴重者可引發呼吸困難、發紺或窒息,這是呼吸道異物最危險的急癥。多見于較小年齡段的嬰幼兒,這與其咽喉反射發育不健全、咳嗽力量不足有關。
其臨床表現為寶寶在吃魚或喝魚粥時突發劇烈咳嗽,可伴有面紅哭鬧、惡心嘔吐,隨后出現聲音嘶啞,嚴重者可有喉喘鳴、呼吸困難、發紺等。通過電子喉鏡檢查可確診,因此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寶寶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危及生命。
魚骨卡入食管較為少見,大多是由于寶寶進食倉促、邊吃邊玩、“狼吞虎咽”或誤吞咽異物后,又強行咽下固體食物等造成。
寶寶可有吞咽疼痛、咽下困難,甚至滴水不入的病癥表現。如果尖銳的魚骨穿破了食管壁,時間一久還可能會引起食管炎、食管周圍感染、食管氣管瘺、縱隔膿腫、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因此早期診治甚為重要。如果醫生懷疑寶寶屬于這種情況,則會通過行食道鋇棉X拍片檢查,來明確魚骨是否存在,以及它所在的部位。一旦確診,需要在全麻下及時行食道鏡探取術。
從前文看來,當魚骨梗塞喉嚨時,不僅會給寶寶帶來痛苦和恐懼,還會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因此,爸爸媽媽一定學會如何處理,并懂得什么時候要盡快帶寶寶就醫,請專業的醫師幫忙取出魚刺。
對于年齡較大,懂事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囑咐他將魚骨吐出或咳出,如果讓寶寶張開嘴巴,于口咽部可以見到魚骨,可在手電筒照明下用長鑷子輕輕取出。不過若寶寶不配合,爸爸媽媽可千萬不要強行取,以免寶寶掙扎,引起出血。若魚骨(刺)進入喉咽部,應及時去醫院,由耳鼻喉科醫生在間接或直接喉鏡下用咽異物鉗取出。
等魚骨取出后,大多數寶寶都可以正常進食,有些寶寶可能會因此而暫時對吃魚產生抗拒,爸爸媽媽此時不必過于勉強他。過些日子后,可以通過改變烹調方式,將魚肉制成魚餅、魚丸等讓寶寶放下戒心。
此外,還有一些常見的偏方,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爸爸媽媽不要盲目地嘗試。
吞咽食物
切忌用固體食物,如大口吃米飯、強行吞咽飯團、饅頭、韭菜等來方法企圖將異物吞下,因為魚骨卡在咽喉中的方向和尾部尚不明確,吞下大量固體食物不僅不可靠,反而有可能將異物推向深處,加重病情,引發并發癥或增加治療上的困難。
喝醋
許多家長以為醋在接觸到魚骨時,可以將其軟化,從而化解危機。但實際上喝再多的醋也于事無補。雖然,過量飲用醋尚不會對寶寶食道或胃造成灼傷,但會刺激寶寶的食道或胃,引起胃腸不適,因此不可取!
相對于寶寶吞下魚骨后如何補救,最好預防工作顯然更為重要。
告訴寶寶在吃魚時要專心,細嚼慢咽,不要多說話,不宜過于匆忙,更不可“狼吞虎咽”或者邊吃邊玩。進食時,尤其吃帶有骨刺類的食物時,不宜飯菜同口而咽,要仔細咀嚼將骨刺吐出,以防誤咽。
進食時,不要讓寶寶太興奮。不要逗他們哭笑、打鬧,以免誤咽。
不要將魚和魚湯拌在飯里,這樣很容易在吃飯時將魚刺一同吃進去,扎在嗓子里或卡在食道中。
年齡較小的寶寶還不能自己剔魚骨,所以最好不要選擇魚刺太多的魚,應盡可能挑選鱈魚、三文魚等魚刺較少、易處理的魚,并在遞給寶寶吃前先把魚刺剔除干凈。
除了魚骨之外,還有一些較為常見的吞入異物的情況,比如細小的雞骨頭、硬幣等,在生活中也需要多加防范。
作者介紹:
王潔,原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現任廣東省醫師協會睡眠醫學醫師分會委員會委員,智培兒科高級醫學顧問。從事兒童耳鼻喉科臨床工作十五年,曾先后在北京協和醫院和廣醫附二院進修學習。對兒童耳鼻喉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