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可能會聽到寶寶問這樣一些問題:“我是從哪里來的?媽媽肚子里怎么能裝下我?爸爸會不會生小孩?為何男生會站著小便?”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性方面的知識,于是家長們尷尬不已而選擇逃避。
對于性,父母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因為只有自己正確地看待了這個問題,才可以給寶寶帶來正面的影響。父母本身的行為是寶寶學習的典范,如果父母隨意說出有性意味的笑話,卻不認真地跟寶寶討論性的問題,又或者一味地回避寶寶的提問,甚至加以訓斥,很容易讓寶寶對性產生錯誤的認知,把性當成戲虐的行為,而無法用愛和認真的態度去面對。性教育應該是全家一起進行的教育計劃,家長有必要去反省自己是不是能坦然面對性的問題。
除了要教導寶寶有關性器官、性生理的知識之外,還包含性心理以及性的社會層面的教育,也就是說父母要去教導寶寶怎樣去愛自己,愛他人的道理。讓他們接受自己的身體是美好的觀念,并且避免使他們認為身體的某一個部分是骯臟的不能觸碰的。
此外,父母還要去教育他有關性的道德價值,家長的態度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如果從小就具有道德判斷能力,那么寶寶長大后就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性行為作決定,也比較不容易受到他人的不良影響。
其實,性教育可以從0歲開始。寶寶呱呱墜地后,不管是換尿布、大小便還是吸吮乳汁等等,這些都屬于寶寶對性的體驗和教育,此時的點點滴滴是日后做性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同時,性教育必須持續進行,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有不同的性困惑。隨著寶寶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入,爸爸媽媽進行性教育要使用正確的學名,要用寶寶可以接受的語言來交流。態度要靈性,不輕蔑,不玩笑的態度去討論,誠實誠懇很重要,如果自己不懂時要誠實,先肯定寶寶的問題很有價值,然后咨詢專家或查閱相關的資料后再告訴寶寶。
回答的原則是:根據寶寶的理解能力,問題的性質,不厭其煩,隨時隨地進行性教育。
如果涉及到某個性器官,也可以坦然地說出來,將相應部位的正式名稱告訴他,并進行適當的衍生,讓他對相關的性問題有個科學而系統的了解。只要父母積極、及時地回答寶寶的每一個疑問,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寶寶認識到:一旦有了性方面的問題,他不需要通過別的途徑去了解,父母會給他提供可靠而科學的信息。
在生活中,還可以買一些這方面的認知繪本,把書買回來放在客廳的茶幾上,讓寶寶可以隨時捧起來看,但又不是很刻意的,在適當的場合與他互相交流看法,及時地察覺寶寶是否存在困惑或者難題。此外,媽媽和女兒、爸爸和兒子一起洗澡也是一種教育,因為透過親子的共浴,你可以教給寶寶很多有關人體方面的知識,而且這種教育方式極其自然。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所適用的性教育方法也不同,但它們主要的重點都在于協助寶寶性心理發展的完全,以及建立沒有罪惡感的性態度。
表現:口腔期又稱口欲期,一般出現在出生后0~18個月,寶寶透過吸吮獲得滿足并認識世界,此階段沒有獲得滿足時,長大成人后會去壓抑自己的情緒,并且會比較害羞、退縮、自卑、不喜歡跟人相處,進而影響與異性之間的關系。
對策:如果寶寶吸吮的東西是安全的,家長就沒有必要去剝奪,只要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即可。有研究顯示,那些嬰兒期吸吮有挫敗經驗的人,長大后容易形成“口腔期性格”,即成人后會不斷去滿足自己的口腔之欲,例如經常去吸吮手指,喜歡抽煙、喝酒。
表現:2~3歲階段,寶寶可以從控制自己的排泄活動中得到快樂和滿足。如果這一階段沒有很好的過渡,就會形成肛門期性格,會對他人多疑、冷漠、沒有好感、同樣影響與異性交往。
對策:15個月到2歲之間,寶寶逐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排泄,并且變得有規律,此時是訓練排泄的時機。因此對于排便一事,家長必須加以鼓勵,具體的排便習慣最初只要依照寶寶的喜好即可。
表現:寶寶要滿3歲了,他也即將步入性蕾欲期,這是發展性別認同的階段,寶寶可能會出現自慰行為,如對撫摸自己的性器官開始產生興趣。
對策:家長不必過于擔心或害怕,因為此時的自慰本身是無邪的,純粹是自得其樂的快感,并沒有性的遐想存在。對于寶寶來說,這些是他在試探自己身體器官的行為,是正常的。當他對其他活動產生興趣時,自慰自然而然就會被淡忘掉。因此,家長不必和寶寶談論這一問題,最好不要施加壓力,而是采取注意力轉移的方式。不要讓他們產生性器官不潔凈,骯臟,罪惡感,以免以后對性有不正當的觀念。
TIPS:告訴寶寶要學會保護隱私
爸爸媽媽應從小告訴寶寶隱私權的重要性,比如:你可以撫觸自己的身體,但是不要讓別人看見;你不可接觸別人的隱私部位;除了父母、其他特別親近的照看者和醫生以外,寶寶不要讓任何人觸摸自己的隱私部位;如果有人觸摸了你的隱私部位,快點離開他,并趕快告訴爸爸媽媽。可以用淺顯的語言對他這樣比喻:“讓別的小朋友看到你的性器官,因為這等于叫他們來參觀你尿尿,你一定不希望別人看吧。”
作者簡介:
陳臨,心融集團資深親子培訓師、涅槃教練父母課程高級講師、愛彌兒學院親子專家、兒童情商訓練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美國STEP父母效能課程專業講師,曾在多本全國性雜志上發表過各類教育、心理文章。擅長領域:兒童情商訓練、親子溝通技巧、青少年情緒管理與學習動力的提升、父母成長團體(親職教育)、家庭治療、婚姻家庭關系咨詢、戀愛攻略、人際溝通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