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曄楊
?
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步伐
◎文/景曄楊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告別“十二五”,走向“十三五”,中國經濟仍處在“化繭成蝶”的過程。破繭的過程是陣痛、是掙扎。但應該堅信,中國經濟經歷深刻的結構調整后,將破繭成蝶,華麗轉身。
到飯店點餐前,拿出手機看是否有團購,出門前看看天氣,決定是否戴防霧霾口罩,過新年全家到國外去度假,到日本搶購“馬桶蓋”,去年,鋼鐵、煤炭全行業虧損已達到80%左右……這是當今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高速增長的同時,改革與發展面臨著“全新的問題領域”,經濟結構性調整迫在眉睫,我們需要在推進調整轉型中謀求發展。

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的“前世今生”。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可以上溯到上世紀90年代。199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提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2005年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再一次重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要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擴張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增長方式。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10年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還提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2012年黨的十八大指出,要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2015年11月,中央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并提出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經濟結構調整的“知易行難”。多年來,中央一直強調“調整結構”,并采取各種措施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推出了一系列經濟結構調整政策措施,加強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應開始逐步顯現。2010-2014年期間,第二產業比重從46.7%下降到42.6%;第三產業比重從43.2%上升到48.2%。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方面對一產和三產投資占比持續小幅提高,二產投資占比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持續提高;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快,占工業比重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一定成績。經濟結構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內部的深層次矛盾,目前,雖有部分緩解,但還未根本解決,仍面臨著嚴峻挑戰。
產業結構不均衡。2014年,我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關系是9.2:42.6:48.2。應當說,這一比例關系與我國目前發展所處的階段比較吻合。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內部比例失衡。從第二產業內部來看,結構矛盾表現為高耗能高污染等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制造業大而不強,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戰略性新型產業增長難以扭轉傳統工業萎靡的現狀。比如平板玻璃嚴重過剩,但電子用的平板玻璃等還不能生產;產品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和產品。從第三產業內部來看,結構性矛盾表現為整體競爭力不強,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充分。我國是貨物貿易順差國,但卻是服務貿易逆差國,反映了我國服務業整體競爭力不強的事實。
需求結構不均衡。國際經驗表明,只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形成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才會有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我國需求結構失衡,一方面表現為內外需關系的失衡。金融危機之后,外需低迷,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到2014年,這一比率仍在20%以上,比美國高13個百分點左右,比日本高6個百分點左右。另一方面是投資消費關系的失衡。近年來,隨著出口拉動增長效應遞減,投資和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都在增加,但是,投資的貢獻增長更多。2007年至2013年,消費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6.2個百分點。
經濟增長動力結構不均衡。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躍升,各類要素成本快速上漲,我國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不少低端產業已經轉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國家,新的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的模式還未形成。從科技創新能力來看,雖然我國研發總支出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創新整體能力并不強。比如,在大型民航客機制造等高端領域,我們僅限于總裝、組裝,核心尖端部件都有賴于進口。在醫療領域,最新尖端醫療設備95%以上來自西方國家,我們自主創新研發幾乎為零。
結構調整的關鍵在于供給側。中國的經濟結構問題并不是總體消費不足,而是供應與新型的消費需求不匹配。總體上說,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推動結構調整首先必須明確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并不是擴張經濟總量,而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結構調整的一劑“良方”。
優化傳統產業。一方面,加大產業內部結構調整。要讓“僵尸企業”盡快出局,還要改造傳統產業。要充分考慮現實和未來的市場容量、競爭能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劃出底線。凡是與現有生產力水平相比技術落后的產能,凡是對環境帶來污染破壞的產能,都要不惜付出代價強制退出和淘汰。此外,還應當積極引導結構性過剩產業優化升級。
推動創新驅動。新常態經濟是創新驅動型的經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適應國內市場變化的同時,還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從當前國際新動向來看,“物聯網”“云計算”和“智慧地球”等新興技術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和創新方式,新材料、新醫藥、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要準確把握這些新技術和新產業的變化方向,明確主攻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要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要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要積極化解各種經濟運行風險,努力形成“人人創新”的新局面。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我國無論是生產性服務業還是生活性服務業都有著旺盛的4市411場需求,但服務業的供給結構和4總1量還難以滿足這種需求。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1展,尤其是要重點發展售后服務、商務服務、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產品設計等服務業。不斷通過金融創新、技術創新、科技創新、研發創新等手段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現代化水平,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不斷提高生活性服務業供給。要推動市場化改革,大力激發市場活力。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講師團)
□本欄編輯/白華鮮
黨員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