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黎
文學宛若一座蕪雜的園林,有花,有草,亦有樹。可以肯定的是,凡為樹木,皆因善而根深,因善而葉茂。
古今中外不朽的文學名著,如果仔細縷析就會發現,無一例外地都蘊含著善的因子,搖曳著善的花蕾,從而像磁鐵那般,牢牢吸引著一代代的讀者從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精神能源。這些作品或如清泉,浸潤人心;或如火爐,溫暖寒冬;或如陽光,照耀萬物;或如星月,稀釋黑暗。
文學中的善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作者的出發點無比良善。作者無論寫景寫人,還是狀物記事,都心懷善意,初衷是溫良的,是美好的。也就是說,以善目打量這個世界,以善心對待天下蒼生。景或人,物或事,都不過是作者的道具。作者通過組裝這些道具,構筑出一個嶄新的文學世界,其終極目標,不是搞道具展覽,而在于完成自己對社會的解析,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在相當程度上,作者的立場,決定著作品的高度。立場的善與惡,真與偽,無疑與作品的生命力形成了因果關系。善的作品,真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大浪淘沙。這些作品,或歌頌陽光,或鞭撻黑暗,或謳歌美麗,或譴責丑惡,但其動機并無二致,那就是都在期盼人間更為干凈美好,憧憬人性更為高尚燦爛。美容師和清潔工各有分工,但殊途同歸。
其二,作品的內容一心向善。人類社會之所以需要文學,皆因文學可以促使人從蠻荒走向文明,從低級走向高級,從卑賤走向高貴,從塵俗走向脫俗。文學是人靈魂的滋補品與營養劑,它對于人的心理形狀與精神模態,有著催化和塑造的功能。既為滋補品,那就需要嚴肅對待,切不可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以地溝油代替菜油,以塑料食品代替米面。好的文學,字里行間總是閃爍并彌漫著善的熠熠光澤,隱含著作者勸善的良苦用心。文學的價值判斷,與世俗世界的價值判斷并不等同,甚至會南轅北轍。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真,什么是偽;什么值得稱頌,什么應該唾棄。不能以世俗的結論為結論,而是要予以重新審視與評估。偉大的作家,無一不是平等與自由的擁躉,無一不是博愛的倡導者,無一不是人道主義者。他們通過筆下的文字,渴求公義,譴責不公,呼喚真誠,蔑視虛偽,傳遞仁愛,拒絕暴虐,對人對物都充滿一種悲憫情懷和憐惜心態。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塊磚石,一條涓流,在他們的眼里,皆為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加以護佑和珍視。他們的文字,表象上看起來也許鶯歌燕舞,也許污穢遍地;也許萬紫千紅,也許滿紙邪惡,但究其本質,都是希望人世間更加的風和日麗,艷陽高照。作家不是基督,但要有基督的胸襟;不是佛祖,但要有佛祖的慈悲;既登高望遠,又腳踏實地;既仰望星空,又食人間煙火——當雞蛋與石頭磕碰之時,作家要永遠站在雞蛋的一邊,與弱勢者同呼吸,與勞苦大眾共命運,做社會氣象的觀察者,做人性脈絡的解刨者,做民眾疾苦的傳聲筒。
文學是善的載體,更是善的光源。懷有善念,播撒善籽,如此這般,作品才能茁壯而絢爛,孤高而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