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航
(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1155世紀夏魯寺壁畫與祭壇畫比較研究——以《文殊菩薩》和《根特祭壇畫》為例
杜 航
(陜西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本文以藏傳佛教壁畫和西方中世紀祭壇畫為基礎,以15世紀夏魯寺壁畫和《根特祭壇畫》為例,探究中西方同一時期不同繪畫形式中的藝術奧秘。雖然二者都屬于宗教藝術,但出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社會、生活背景之下,必然在畫面中產生各具特色的藝術面貌。本文將從畫面本體進行分析,以找出二者形式語言上的異與同。
關鍵詞:根特祭壇畫;宗教;文殊菩薩
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從未間斷過,無論是吸收本民族的優秀成果,還是借鑒外來藝術的新鮮血液,都使藝術不斷發展壯大。將藏傳佛教壁畫和基督教祭壇畫相比較在國內外還鮮有學者研究。本文將以15世紀夏魯寺壁畫和祭壇畫為探討點,結合不同宗教背景、歷史文化背景、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探討中西方宗教藝術在不同畫種上所呈現的不同風格面貌。15世紀是夏魯寺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夏魯寺的壁畫藝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樣式——夏魯風格。這一風格成為流行于15世紀的新的藝術風格,并對其以后的西藏繪畫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位于夏魯寺主要位置的般若佛母殿無疑是夏魯寺藝術的典型代表。說到15世紀西方藝術史,我們不得不提在整個美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文藝復興,祭壇畫就是在這一時期飛速發展。這種繪制于木板上,并放置于教堂圣壇前的宗教畫流行于一時,它的價值主要落在其宗教意義上,也就是它的功能本身,但處于藝術文化覺醒的特殊時期,它的藝術價值同樣不容小覷。凡·艾克兄弟繪制的《根特祭壇畫》無疑是這時期祭壇畫的代表。本文將以15世紀夏魯寺般若佛母殿《文殊菩薩》和15世紀《根特祭壇畫》為例,進一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兩個獨立畫種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和相似性。
夏魯寺壁畫風格鮮明,這種鮮明的風格足以使夏魯寺壁畫自成系統,形成一種飽滿而富麗的夏魯樣式。夏魯寺壁畫具有多樣的性格,在看似統一的夏魯風格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壁畫是由多種外來藝術因素融匯所形成的獨特的藝術樣式。在夏魯寺底層大殿轉經甬道的回廊里我們可以找到尼泊爾壁畫的精美遺存,這些壁畫不論從服飾還是人物面相都向我們呈現了尼泊爾典型的藝術樣式。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找到以綠色為基調,著色沉著樸素,人物舉止穩重的具有濃郁漢風的壁畫。由此可見,夏魯寺多樣又統一的風格、獨特的繪畫技法、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無疑使其成為西藏中世紀藝術發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寺院。
祭壇畫是以彩粉繪制在木板上的繪畫形式,多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大多被至于教堂中央的祭壇之上,祭壇畫由此而得名。因其社會功用主要是宣傳宗教教義,所以在當時它的宗教價值遠大于藝術價值。初期的祭壇畫畫面本身并無任何對于三維形式或空間結構的追求,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及傳達故事的動態上;中期祭壇畫構圖上體現出強烈的拜占庭圣像畫的特點,這時期畫家學習和借鑒了古代和早期基督教藝術,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對圣母的虔誠,用金色的線條所交織的網絡將圣母的形體更為有機的彰顯出來,樸素的設計、莊重的表達與宏大的規模顯得相得益彰;到了后期,題材更為多樣,形式也更加豐富,出現了雙聯畫和三聯畫——類似中國的屏風,可以開啟和閉合。無論是開啟狀態,還是閉合狀態,都保留了畫面的完整性。色彩奢華艷麗。創作手法也更為多樣,融合了哥特、希臘等樣式,開啟了一種新的繪畫空間和敘事手法。
1.《文殊菩薩》和《根特祭壇畫》?!段氖馄兴_》是夏魯寺般若佛母殿的一鋪壁畫,該鋪位于般若佛母殿回廊內壁的西側,菩薩形象為典型的騎獅文殊,從畫中可以看出明顯的漢地樣式。這鋪壁畫總體呈磚紅色,主尊妙吉祥菩薩著青衣,半跏跌坐于獅子之上,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白拂。妙吉祥菩薩右手邊為圣普賢,左手邊為圣觀自在。畫面左右上角繪有二天子,乘形如仙鶴般的白云于空中。此外,畫中有龍王、持誦者等形象。
由凡·艾克兄弟共同完成的《根特祭壇畫》被放置在根特市圣約翰大教堂,這幅作品是早期弗蘭德斯繪畫最著名的畫作之一。這件復雜的畫作的基本結構是一幅中央畫幅加兩塊側屏的三聯畫,這是尼德蘭祭壇作品的標準樣式。當三聯畫合上時,兩側版面上分別是菲伊德及其妻子的畫像。當兩塊側屏打開之后,觀者就會看到一幅對天國集會的詳細描繪,基督位于畫面中央,身著鮮亮的紅色長袍,他身旁分別是圣母與施洗約翰。在這幅畫中,藝術家精確的描繪了人體的質感與色彩,從而將生命注入繪畫形式之中。
2.《文殊菩薩》和《根特祭壇畫》的特性與共性。在社會功能方面,不論是中國的佛教壁畫還是西方的基督教祭壇畫,都呈現出較多的宗教意味。不論是根特祭壇畫還是夏魯寺壁畫,都是為了宣傳宗教教義,并不是單純的藝術品。繪制在寺院的壁畫如同放置在教堂的祭壇畫,都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更是人們心靈的寄托。例如根特祭壇畫依據《圣經》繪制。壁畫根據佛教儀軌進行作畫。但是,雖然二者在功能上都屬于宗教題材的繪畫,但是由于信仰不同,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佛教認為天地山川都是佛理的體現,是根據佛的旨意安排的。所以,不論是文殊菩薩還是五方佛,或是圣象都處于自然山川之中?;浇陶J為,世界是上帝的偉大作品。基督教藝術的描寫自然就是以上帝為目的的,其宗旨是為了贊頌商都。所以祭壇畫大多通過圣經故事強調自然所體現出來的上帝的偉大與榮耀。
構圖上,構圖主次人物區分十分明顯,一般情況下,主尊比較高大,畫面以高度、構圖、位置、色彩加以區分。次要人物圍繞其周圍。如文殊菩薩位于畫面正中,左右兩邊分別為圣普賢和圣觀自在菩薩,比主尊略小。根特祭壇畫中王者基督位于畫面正中,右邊為圣母瑪利亞,左邊為施洗的約翰。由于《根特祭壇畫》屬于15世紀作品所以在空間構圖處理上已經開始出現三維空間,地面橫豎相交的直線具有很強的透視感,將畫中的三個人深進空間的內部場景中,作者將難以處理的空間問題處理成具有連續性的畫面。《文殊菩薩》除了主要的三尊圣賢之外,周圍還有天子、獅子、持誦者等形象圍繞,周圍的蓮花、云朵、裝飾紋樣既增添了畫面的故事性,又有很強的裝飾效果。
色彩方面,二者比較之前的用色方式都有所突破,總體來說都是在原有繪畫的基礎上加以豐富和創新,選用色彩更加大膽,色彩基調更加鮮艷明亮,但兩幅作品仍具有自身獨創的特點。根特祭壇畫一反之前灰褐色調子,色彩豐富華麗?!陡丶缐嫛返漠嬅鎻恼w上看充滿了熾熱的色彩。凡·艾克用施涂多道稀薄的顏料的技法來塑造色彩,營造出高飽和度的色調,而有條理且緩慢的筆觸又使得顏料融合在一起,呈現出鏡面般的平滑效果。夏魯寺壁畫用色主觀,《文殊菩薩》中畫面整體呈磚紅色,色彩溫暖卻不艷麗、焦躁。妙吉祥著青衣,坐于白蓮花之上,左右人物一青一白,更加凸顯了主尊的高大威嚴。畫面上方白色的祥云與底端蓮座的重色相對比,加以金線突出主體,形成色彩豐富,而又和諧整體的藝術特點。
從繪畫技法上來看,兩幅畫都一改之前僵硬古板的傳統畫風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祭壇畫作品不僅形式單一、色彩單調,而且人物造型也顯得呆板僵硬,仍然受中世紀古希臘羅馬的程式影響,并沒有太大突破。相比之下,凡·艾克兄弟所繪的《根特祭壇畫》空間感更強,力圖以三維的透視空間代替之前的裝飾性、平面性的畫風。人物形象更生動活潑,面部刻畫更為精細,仿佛不是平面的木版畫,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物形象。衣紋生動流暢,嫻熟的技藝是服飾的衣紋不再僵硬,而是柔軟自然的疊放在人物膝上。畫家開始了對光線的探索和運用,不僅強化了主體造型,更豐富了畫面的內容。《根特祭壇畫》所體現的技藝無疑是對上一個階段的總結和進化,開啟了15世紀歐洲繪畫的新風尚。這一時期的壁畫線條方面,雖然還是無變化的鐵線描,但是線條不再平直,多用有規律的曲線,以表現人物造型的活潑靈動。不管是人物還是動物、卷草線條的繪制感加強。夏魯寺壁畫的人物造型擺脫早期的“秀骨清像”而更為豐滿圓潤,和唐代所追求的“珠圓玉潤”的人物形象有異曲同工之處。畫面中不論次要人物還是裝飾紋樣的刻畫都更為精細準確。所以夏魯寺壁畫特有的靜謐典雅的畫風不僅對西藏中世紀古典主義藝術樣式的形成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而且在整個中世紀的衛藏壁畫中也是一個極為獨特的存在。
雖然兩幅作品處于不同的國家,但是15世紀似乎在中西方藝術發展中都極為關鍵,都處于摒棄傳統、發展創新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看到兩幅作品都具有世俗化傾向,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雖然仍遵循嚴格的程式化,但與之前相比有了明顯的改變。從兩幅畫的人物形象上就可以看出,雖然仍是宗教形象,但中西方畫家都賦予了人的形態,《根特祭壇畫》中不論是基督、圣母還是約翰都極為接近生活中的人,不僅人物比例動態和諧生動,更大的突破是在人物皮膚外表上的處理十分精細,似乎柔軟而富有彈力。在壁畫中情況與祭壇畫大體相同,但是由于佛畫作者作畫時必須按照嚴格的佛法,有一定限制,這仍抑制不了畫師們對藝術的追求,和自身自主性的加強,在創作四周的小佛和裝飾背景時略做改動,所以今天我們可發現小佛的姿態、動作甚至筆法上都略顯生動。
從兩幅作品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夏魯寺壁畫和15世紀祭壇畫在大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脈絡中存在著相似性,但相似之中又各具特色。這也正印證了中西方藝術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多樣與統一。
參考文獻:
[1] (美)詹森·詹森著.藝術史組織翻譯實驗小組譯.藝術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 熊文彬.中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白居寺壁畫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3] 張亞莎.西藏美術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4]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論和風景畫的興起[A].藝術與文人學科·貢布里希選[C].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
[5] 邵大箴.中國風景畫與西方風景畫的同和異[J].文藝研究,1999(4).
[6]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9.
[7] (英)貢布里希著.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艾涓]
作者簡介:杜航,女,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油畫研究。
基金項目: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藏傳壁畫與祭壇畫比較研究”(2015CXS018)。
收稿日期:2016-03-24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4-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