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蘇部分高考學生家長連日來對兩省分別調撥4萬和3.8萬個高校學額給中西部考生的計劃表達訴求,兩省教育廳多次被家長圍堵。此事在過去的周末里壓倒了其他事件,一時間成為輿論新的頭號熱點。
高校招生繼續向中西部考生傾斜,是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調整,這在輿論場上原本是有“政治正確性”的。然而冷不丁看到幾萬個名額從本省劃給其他省份,盡管政府承諾并強調這不會影響湖北和江蘇考生的利益,湖北省明確強調了“四個不低于”,但是兩省學生家長還是表達了強烈的抵觸態度。在孩子們上大學這一“家庭最大的事”上,家長們都會“寸土必爭”,決無“發揚風格”的余地。
這就是現實,公平是需要的,但在重大利益上如果“切東邊補西邊”,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很難操作。高考的名額分配問題高度敏感,這次風波再次證明政府調整它的空間實際很小,讓分配比例合理化的過程恐怕要主要依靠增量調整來實現,減法輕易做不得。
說得更具體些,在安排增加高考招生名額時應當多照顧中西部考生,但如果為幫助中西部考生而在東部任何省市搞減法,其帶來的問題很可能大大多于解決的問題,社會風險將非常高。
中國的中產階層迅速成長,民眾的權利意識全面高漲。政府各部門在針對重大民生問題做決策時尤其需要慎重,事先應多征詢公眾意見,不可在“為民做主”方面太過積極。改革涉及到利益調整時,政府尤其要十分小心,認為民眾應當“顧全大局”的想法輕易要不得。
前段時間一項要求“打開居住小區”的計劃受到輿論的普遍批評,就是該決定觸動了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而制定政策的有關部門沒有充分考慮到做此調整的高度敏感,以為上面一說就能推行下去。那件事已經說明了通過行政命令方式推動大范圍利益調整的局限性。
在大約半個月的時間里,中國輿論場上接二連三爆出轟動性公共事件,這樣的情況即使對熱點頻出的中國輿論場來說也不多見?;ヂ摼W輿論場已經過治理,但是個別事件被點燃的幾率反而像在上升,不滿情緒通過互聯網迅速聚集進一步司空見慣,這值得認真思考。
是中國的互聯網治理缺少力度嗎?顯然不是。互聯網對敏感事態的推動和放大作用是一種天性,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根治的”,對這個問題恐怕需要治理加適應。
所謂適應,首先需要各地各部門的官員更加積極地看待來自互聯網的批評,坦誠面對輿論監督,努力糾正工作的不足。當網上出現批評時,官員們的第一反應應當是對照發現問題,加以改正。以平息輿論為目的的“危機公關”不宜成為官員們的第一反應。
相關部門的真誠態度是不難被輿論發現的。當然,輿論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偏激因素,后者有時還會看似占據輿論的主導位置。但只要相關機構在虛心接受批評方面不含糊,其與輿論的進一步溝通就有堅實基礎。對輿論中非理性的一些傾向,也就更有底氣加以拒絕。
如今追責制普遍落實,出問題的單位很容易有大事化小的想法,這就要求它們的上級主管機構及時站出來,向公眾表達嚴肅調查問題和堅決追責的態度。官方需要通過一系列案例重塑公眾在這方面的感受。
互聯網是個活躍的公共空間,但中國大部分公共空間都洋溢著樂觀積極的氛圍,互聯網也應當不是例外?!?/p>
環球時報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