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職怪象:家長“陪聘”“代聘”忙
新聞背景:
“你好,我覺得這個行政職位比較適合我女兒,這是她的簡歷。”“是你應聘還是你的女兒來應聘?”2月28日,在成都市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會上,某文化傳播公司招聘負責人林輝拒絕了這位父親幫女兒投簡歷的申請。時下,招聘會現場常遇父母陪同應聘者前來應聘的情況,還有不少家長甚至代替孩子求職。
@所謂學霸就是不學也罷:你需要讓面試官看見你的自信,而不是展現你還需要呵護的形象。
@給小孩:理解萬歲。陪聘也是為子女的工作著急,萬一遇到“皮包”公司咋辦,身邊也沒個商量的人。
@翩飛花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年輕人的青春還是自己做主吧!
@大王木木:我見過父母陪孩子來招聘現場應聘的,凡是這種情況,我直接刷掉,看都不看這個簡歷,請別怪我心狠。
@不二惑:求職是大事,家長關心也無可厚非,能理解。
@當時的月亮:招聘講究良好的第一印象,父母陪聘勢必會在招聘者的心目中留下“不成熟、不獨立”的負面印象,從而“減分”。
@我只有一株木槿:嬌氣!還當自己是溫室里的花朵呢。
@執念:家長陪聘,有時能給用人單位一種家庭重視的感覺。特別是對一些工作地方離家遠、工作崗位艱苦的,家里人的意見也很重要。只要對大學生就業有利、對社會有利,陪聘未嘗不可。
@嘰嘰歪歪:家長有空替孩子們把把關挺好的,把不著調的公司先PASS掉,省了不少事兒。
這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孩子要走出社會,家長不應該不放手。看起來是關懷孩子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家長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勵,讓他們能勇敢地面對挑戰。即便是失敗與后悔,那也是屬于孩子自己的財富,這樣的經歷會讓他們成長得更快,歷練得更堅強。
——成都大學副校長蘇蓉
有人陪,可幫著出謀劃策
“陪聘”有其可取之處。因為在尋找工作中,多一個人為經驗不足的大學生出謀劃策總是好事。特別是家長能在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交流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注意事項和對用人單位的看法,對大學畢業生來說是有幫助的。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王春柳
家長莫當“全權代理人”
私下里當“參謀”未嘗不可,可在應聘時,家長的熱情陪同會給孩子貼上不自信的標簽,不主動與社會接觸,不與用人單位溝通,求職心態可能也會日益變得消極,這樣不利于融入社會。更何況,父母和孩子是兩代人,思維方式、求職期望、求職意愿都不一樣,部分家長認為好的工作孩子不一定喜歡,陪著孩子找工作很可能是幫倒忙。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所研究員沈杰
“心理斷乳”應趁早
陪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青年心理“斷乳期”的延長。許多學生雖說已大學畢業,但心智還沒有畢業,仍然停留在學生時代,這固然與學生家長的溺愛、過度呵護有關,還與目前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大學教育制度有關,導致大學生走出校門后,面對復雜的社會現實,往往手足無措,許多大學生甚至連基本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常識都缺乏。因此,要培養學生自立能力,學校應該在教育理念和制度安排上作出改變。
——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丁潤平

陪聘折射教育“圍城”
在經歷了高等教育與社會職業教育之后,站在社會大門的門檻邊上卻仍要父母陪伴甚至代替跨出那一步,固然與孩子本身有關,但學校與家長同樣要進行反思。
一方面,學校在就業指導環節上不能走馬觀花,而應讓學生多參與應聘實戰,學校不該成為一個只會灌輸知識的教育“圍城”。另一方面,作為家長,除配合學校教育外,還應重視每次獨立的機會,該放手時就放手,避免年輕人將生活中的惰性和對父母的依賴,延續到職場。如此,家長陪聘現象漸減指日可待。
——荊楚網
陪聘“越位”,雛鷹如何高飛
首先就用人單位而言,重點看的是應聘者的真實水平和能力,自我的勇于推銷才是唯一出路,未來的工作還需應聘者獨立面對。其次,太多的大包大攬會讓孩子沒有一個清晰的求職目的,不會真正建立在求職者專業能力以及愛好之上,更不會獲得招聘公司的信任。再次,這樣的求職者如果走上工作崗位,在面對工作壓力時,不利于產生逆境生存的勇氣,是人生發展大忌也是用人單位思考的焦點。
——人民日報海外網
只要有能力,陪聘也可以
需要辯證地看待“陪聘現象”,因為個人能力和潛能跟應聘形式沒有直接聯系。現在社會上“黑中介”“假招聘”層出不窮,因此陪聘也情有可原,不必一棍子打死。企業更看重的應是應聘者的知識結構和自我定位是否與公司的業務性質、發展戰略相適應,只要能力或潛力符合公司的業務運作需要,應聘形式可以忽略不計。
——新民網
莫因任性包辦走偏職業路
工作是一輩子的事,個人的興趣和意愿應該放在第一位,父母應多尊重子女的興趣愛好,從旁引導,不要因為過度保護而越俎代庖,更不能采取陪同應聘等全程包辦的方式,去干涉子女的正當選擇。帶著職業規劃,理性處理子女就業的問題,并不影響父母之愛的發揮,相反,很可能在孩子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找到適合他們長期發展的選擇,切莫因過于包辦,而丟失了孩子在職業發展中的可持續性、成就感和幸福感。
——光明網
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是關鍵
孩子求職,父母全程陪聘,雖令人啼笑皆非,但也不全是因為控制欲爆棚,而是他們的子女確實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
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規劃的根源是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多數人的職業規劃存在滯后性,直到畢業前才開始接受職業規劃教育,卻為時晚矣。職業規劃教育,需要家長學校根據孩子興趣特長、綜合能力、發展欲望等情況,進行雙向溝通,從起點上做到興趣與專業的有效結合。出現家長定奪的鬧劇,除了家庭教育理念有問題,社會與學校職業規劃教育的缺失是關鍵。與其譴責家長全程包辦,不如完善職業規劃教育,幫孩子勾畫自己的藍圖。
——中新網
張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