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 (石家莊)
?
云在堂識小(二十三)
◆楊未君 (石家莊)

頊夔益贈款《總理遺訓》墨盒
近代刻銅的上下款考證是這項小眾收藏的藏玩樂趣之一,許多藏友樂此不疲。由于墨盒鎮尺可供書畫的面積很小,當時又主要是以實用為目的,大多并未存傳世之想,因此落款信息多略而不詳。考證常犯的毛病就是不嚴謹,牽強附會。尤以傍名人居多,比如遇到“介石”就認為是蔣中正、落款“作霖”就以為是張大帥等等。這種猜測如果沒有有力的證據來證實,往往貽笑方家。我們知道,名相同姓不同的人很多;同名同姓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在收藏實踐中,遇到較為稀罕的姓氏和名字(名和字),要格外留意:姓如果相當少見,名字用字也不常見或相當生僻,如能查到有關資料,大多可信是同一個人,牽強附會之嫌就少了許多。
寒齋藏盒中有一方落有頊夔益贈款的《總理遺訓》墨盒。墨盒是典型的民國形制,長方形,長11厘米,寬7.8厘米,厚3厘米,面刻《總理遺訓》,上下款為:“全升仁兄清玩,頊夔益拜贈。”頊夔益,這個名字就相當罕見。頊,是罕見之姓,夔益也不多見。這樣的名字重名的概率是很小的。假如能查到有關頊夔益的資料,基本上可以斷定和墨盒上的是同一個人了。
得到這個墨盒是在10年前。當時在網上搜索,頊夔益的資料少得可憐,只有舊書網上有一張頊夔益簽署的委任狀,知其曾在察哈爾省(省會即今之張家口)任財政廳長。就再找不到其他資料了。于是托張家口集郵界的朋友查當地的文史資料,也未見結果。好在“大數據”時代網上的資料是總是在累積增加著的。幾年后想起來又在網上搜索,知道了頊夔益是山西懷仁籍。重視鄉賢文獻是中國人的好傳統,登陸山西懷仁的地方網站,終于找到了比較多的有關頊夔益的資料。
頊夔益,字道龕,山西朔州懷仁縣人。其父頊日新,當地人稱頊大先生,曾和閻錫山同赴日本留學。在日本,頊大先生與閻錫山結為至交,并一道加入同盟會,歸國后,又響應閻氏號召,參加了辛亥山西起義。頊夔益是長子,畢業于山西晉陽大學,曾在山西警備廳任職,后在國民政府任職,曾任察哈爾省財政廳廳長。
頊姓是顓頊之后,以名為姓,頊姓發源于山西,明初時有分支遷徙到河北藁城和山東聊城,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頊姓應該都來自山西懷仁、河北藁城、山東聊城這三個地方,真可謂“五百年前是一家”了。
有意思的是“頊”字的讀音,頊在字典中讀xū(音同顓頊的頊),但在山西懷仁、河北藁城都念qū,當地頊姓后人認為是編字典的沒有編進去。這種現象不是孤例。我有一個同學姓諶,作家諶容(代表作有《人到中年》等)也是這個“諶”,人們一般都讀作chén,而我這個同學堅持說他們家族自古以來一直讀作shèn。
我在網絡上所讀到的關于頊夔益的資料,多來自于山西學者郝麗云先生的文章。郝麗云先生學養深厚,才華橫溢,文筆曉暢,且多年致力于懷仁鄉賢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關于頊氏家族的資料多是他實地走訪得來的,只存在于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中。假如沒有郝先生這樣的人,民國離我們雖不過百年,許多資料也會湮沒。在網絡時代,這樣的原始資料發掘者也該得到感謝。我和郝先生至今也不相識,只是在博客上互加了好友。通過拜讀郝先生許多生動精彩的博文,使我們認識了一位民國風云人物,使一件墨盒的考證有了具體情節的附麗,使一件冰冷的刻銅恢復了她歷史的溫度。
當代收藏,重在分享。我們分享著自己的點滴所得,也饗用著網絡所賜。就在今天我整理此文時,又在網上重新瀏覽了關于頊夔益的信息,不想又有新的發現。在山西醫科大學關于征集校史資料的網頁上,讀到了一本民國刊物《醫學雜志》創刊十五周年紀念專刊的書影,在專刊的眾多題詞當中,也有頊夔益的題詞。山西太原市中醫改進研究會于1919年4月20日由閻錫山發起成立,以“改進中醫及藥學,使能成一高等有系統之學術”為宗旨,由閻錫山任會長,趙戴文任名譽理事長,政務廳長楊兆泰任理事長,理事有楊百城、趙意空、趙之定等16人,研究會還規定不受名額限制,廣泛向全國中醫界邀聘名譽理事,著名醫家丁福保、周小農、張錫純、裘吉生、丁甘仁、謝利恒、時逸人、王一仁、惲鐵樵、冉雪峰、何廉臣、曹炳章、楊醫亞等近百人先后被聘,遍及全國14 個省市,一時中醫名流耆宿盡在其列。為了貫徹其宗旨,山西太原市中醫改進研究會于1919年8月創辦附屬醫校,即山西醫學傳習所,這就是山西醫科大學的前身,并辦有具有相當影響的《醫學雜志》。為這期紀念專刊題詞的,有閻錫山、孫科、于右任、邵力子、楊愛源、傅作義等,頊夔益也名列其中,他當時任山西省警務處長。
這幅題字是頊夔益墨跡的首次發現。將這幅墨跡和頊夔益《總理遺訓》墨盒上的字跡仔細比較,可以看出兩者在字形筆法和結字習慣上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墨盒上的書法是出于頊夔益本人的手筆。這個墨盒的上款“全升”,應該是頊夔益的同僚或上級,目前尚不能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