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
摘 要:鑒于學術期刊的學術成果判斷具有專業性、復雜性、嚴肅性,在審稿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握稿件的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從而有效把控稿件質量、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為彌補責任編輯專業領域知識的不足,適當引入外審的稿件審理模式是保證期刊出版質量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本文就學術期刊引入外審的必要性、引入外審尚存在的問題和如何恰當地引入外審模式進行初步探索,期望在借鑒同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少走彎路,充分發揮外審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社科類學術期刊;外審;同行審稿
中圖分類號:G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4-0119-02
《出版專業實務》中在談到期刊的審稿時指出,“期刊審稿的總體要求與一般圖書的審稿相同,即必須把握住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獨創性”,而圖書的審稿制度中就特別提到了外審,“外審是指將稿件請本出版單位以外的專家或有關部門審讀。外審不屬于三級審稿制度的組成部分,只是出版單位審稿工作的一種補充。[1]”那么,期刊審稿有沒有必要同圖書審稿一樣引入外審呢?從各大高校學報及其他一些期刊的審稿實踐看,適當引入外審是必要的。
一、學術期刊引入外審的必要性
外審在學術期刊審稿過程中也被稱為專家審稿,或者按照國際期刊界的通行叫法稱作同行審稿。同行審稿在西方經歷了二三百年的發展,衍生出了很多具體方法:匿名審稿、雙向匿名審稿(也叫“雙盲審制”,即期刊編輯部隱去作者姓名、職稱、單位、通訊地址等個人信息,送交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審稿、評價、修訂。審稿人不知道作者的真實身份,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是誰。目前應用比較廣泛)、單盲法審稿、實名審稿、公開審稿等[2]。但其實質也是專家審稿。相比于責任編輯審稿,外審的優越性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外審的專業領域知識優越于責任編輯
首先,在國家提倡文化事業大繁榮的當今期刊界,很多責編都是碩士研究生學歷,他們都具備自己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并在期刊編輯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的編校知識,在很多稿件的學術價值和稿件質量把握上都足以勝任。但不能否認的是,學無止境,責任編輯在脫離校園的專業知識學習后,難免遇到已有學科領域知識陳舊、面對其他學科領域專業論文難于把握的困境。盡管責任編輯每年都會有繼續教育、知識更新的學習機會,但畢竟不能和每天都浸在學海里的專家相比。
外審無疑都是各個學科領域的領軍者,他們的學識修養和專業知識是值得肯定的,這就符合了期刊審稿中引入外審的前提條件,即責任編輯難以把握專業性內容質量的稿件需要進行外審。外審專家在專業領域里的優勢在判斷稿件的科學性、創新性、獨創性、實用性上是編輯所無可比擬的。外審可以提供稿件審讀意見書,幫助責任編輯判斷稿件的學術價值,提高退稿率,保證刊物的學術質量。
(二)外審的引入能夠更客觀公正地對待稿件
1.同行審稿尤其是雙盲審能夠有效避免刻板印象。在審稿人不了解作者的情況下,審稿人就不會因為作者的職稱、學歷、社會地位而產生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說,在審稿的過程中審稿人不會因為作者的學歷或職稱低而對稿件的質量產生懷疑,或者因為作者的社會地位高而產生偏向情緒,進而做出不公正的評判。
2.外審可以有效地避免人情稿。中國社會可以說是人情社會,學術期刊編輯收到人情稿,鑒于各種人情往來往往不好直接拒絕。而在引入外審制度后,這一難題迎刃而解。外審是盲審,稿件質量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該退稿的必須退稿,該退修的退修,沒有人情可講。對于凈化學術領域無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三)外審的審稿意見更有益于作者對稿件的修改和提高
在編輯審稿過程中,對于需要退修和退改的稿件往往采取書面的形式跟作者溝通。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媒體條件下往往采取email的形式,這同樣利于外審以稿件審讀意見的形式給予作者修改稿件提出意見和建議。相對于編輯審稿后的退修意見,外審的修改意見更具有專業性,能夠就文章在專業知識領域內的缺陷、不足、錯誤等提出針對性的修改意見,幫助作者提高專業論文水平,同時也就提高了期刊整體的學術質量。
(四)外審的引入無形中增加了組稿和選題策劃的力量
學術期刊邀請的專家外審都是各大高校的教授或研究所的專業研究員,他們往往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因為他們的社會效應和學術影響力,往往能在無形當中為學術期刊帶來大量高層次的稿源,從而能易于幫助編輯策劃一系列優秀選題。相較于編輯坐等稿源的組稿形式和閉門造車的選題策劃方式來說,外審的專業力量更強、視域更寬、人脈更廣,能為加強期刊的學術質量、社會影響、在業界的層次增添助力。
二、引入外審存在的問題
盡管引入外審相對于只有編輯審稿有若干好處,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中國內地學術期刊界引入外審制度尚存在很多未能完善之處,這也是很多學術期刊沒有引入外審制度的原因所在。
(一)外審時間影響出版周期
就目前的學術期刊出版周期來看,最短的應數旬刊,每月出版三期,這樣,從作者投稿到編輯出版的周期就會大大縮短。以筆者所在的《學理論》雜志為例,從2009年到2015年是旬刊,其間,從作者投稿到發表的周期平均是一個半月;而從2016年開始,為了提高刊物質量,精收稿件,雜志變成月刊,平均每個月出刊的雜志從作者投稿到發表的周期延長至三個月,以后可能還會更長。這種顯著的變化說明了期刊提前收稿的時間因出版周期延長而提前,對于雙月刊來說,這個提前量會更大。而引入外審的往往是那些稿件內容涉及學科領域前沿知識、學術思想較新、較深的學術期刊,這樣的期刊出版周期會更長,雙月刊是正常頻率,也就意味著從作者投稿到編輯出版的時間大概在半年左右。很多作者鑒于學術成果的保鮮期較短,或者因為評優評先的時間限制,不能有這么長時間的等待期,盡管中國知網推出了數字優先出版,但對于相當多的雜志來說,這不是治本之策而沒有予以采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期刊不引入外審的原因之一。外審人員都是各學科領域的專家,本身就可能身兼數職,平時的工作量會非常大,讓他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靜下心來審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不短的時間,所以期刊必須做好外審加入后增加審稿時間的時間準備,避免因時間過長而影響出刊。
(二)外審與一稿多投的矛盾
從目前的投稿情況來看,雖然期刊一再強調希望作者不要一稿多投,甚至聲明,一旦作者一稿多投將不收錄作者的文章,但這一現象仍然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盡快被學術期刊收錄并發表,這種盡快出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給期刊,尤其是有外審的期刊帶來了審稿的麻煩。
有外審的期刊出版周期都長,如果作者一稿多投,在同時投稿的前提下,沒有外審、出版周期快的雜志很快就會回復作者可以發表的信息;有外審的雜志通常都會回復:請勿一稿多投,一個月內沒有回復請另行投稿。其結果很有可能造成作者必然地選擇沒有外審的雜志,對于有外審的雜志來說不僅浪費了外審的時間和期刊的審稿費用,還失去了一定的稿源。
(三)外審可能會存在門戶偏見
由于外審屬于專家審稿,在外審的審稿過程中,對于同一領域里的專業知識很可能存在學術流派的不同觀點和視角。鑒于期刊編輯部不可能對專業領域里的流派有清醒和客觀的認識,無法判斷專家對稿件的意見有無門戶之見,因而無法保證經過專家審稿后是否會流失一部分應該得到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機會的優質稿件。
三、正確引入外審的方法
(一)引入外審的時機
雖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術期刊界就在熱議編輯學者化的可行性,希望學術期刊編輯能夠擺脫外審的束縛,成為學術領域的全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雜家,真正實現社科期刊職業化(編輯辦刊)。但就截至目前的辦刊實踐來看,社科類學術期刊尤其是綜合性社科類學術期刊職業化與非職業化還處于并存狀態。因為綜合性社科類學術期刊涉及的學科領域過全,基本都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哲學、歷史、法學、教育,要讓編輯在這諸多的學術領域里都有所掌握是不現實的,只能是都有所涉獵,一旦遇到精、尖、深的文章,編輯就會顯出捉襟見肘的尷尬。所以在這時適當地引入外審幫助審稿把關,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大部分編輯可以掌握的稿件就沒有必要有外審環節,以避免對出版經費的浪費和對出版周期的影響。
(二)外審與三審的關系
《出版專業實務》中說得很明確,外審只是對三審制度的一種補充,不能替代三審的任何一個環節。但在實踐中,有些雜志社卻質疑三審的作用,認為三審制度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已經不合時宜;認為學術期刊應該與國際接軌,實行國際慣例的專家庫(同行)審稿制度。對于這些觀點,筆者不敢茍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三審制度作為學術期刊審稿的固定環節有其存在的必須性。三審制度已經實行了五十余年,從編輯的初審到社長(主編)的終審,每個環節的審稿人不同,分工不同,視角不同,對稿件的作用不同,可以說層層把關才能最終保證稿件質量。這個質量不僅指的是學術水平,還包括稿件的政治性、思想性等內容質量和包括框架結構、行文格式、表述形式在內的形式質量。不能因為引入外審就過于依賴專家的判斷,而簡化三審程序。
總之,在有條件的期刊社可以適當引入外審,但是不能替代三審環節中的任何一環節。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建立外審專家庫,多與專家學者溝通,以發揮外審的名人效應,為期刊社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實務[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 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3] 王健華.科技期刊審稿制度探析——關于“三審制”的思考[EB/OL].http://www.docin.com/p-176923667.html&endPro=true.2016-03-25.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