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卿
[摘 要]“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中國與中亞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使中國與中亞的商品與資本能夠實現循環、資源能夠得到最優的配置,從而使得雙方在更多領域與更多國家能夠進行廣泛的合作,為實現共同發展、推動歐亞大陸經濟的合作貢獻出一份力量。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優化配置;資本循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31
1 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他還提出,要通過五個方面來加強溝通與合作以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
第一,加強政策溝通。第二,加強道路聯通。第三,加強貿易暢通。第四,加強貨幣流通。第五,加強民心相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搞好上述領域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
習總書記關于這個戰略構想的提出,有利于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密切中國同中亞國家的關系,進而推動歐亞大陸經濟合作的深化。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形成和拓展將使中亞國家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活躍的亞太地區,同時,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相關區域更好地發揮區位、資源優勢,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配置市場資源,推動我國東西部經濟的平衡發展。[2]
2 中國與中亞的合作現狀
中亞五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起點。中亞五國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該經濟帶范圍內的國家,除中國以外,都屬于內陸國家,相對封閉。這些國家經濟還很落后,但是,中亞五國卻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包括異常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也包括多種稀有金屬塊礦產等資源。中亞五國如果通過合理配置國內各種能源,必能使其經濟實現騰飛。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吉爾吉斯斯坦在2012年的人口為5.61百萬人,能源生產1.75Mtoe;[3]哈薩克斯坦在2012年的人口為16.79百萬人,能源生產為164.64Mtoe;[3]烏茲別克斯坦人口為29.78百萬人,能源生產為56.75Mtoe;[4]塔吉克斯坦人口為8.01百萬人,能源生產1.67Mtoe;[5]土庫曼斯坦人口為5.17百萬人,能源生產68.03Mtoe。[6]而中國在2012年的人口為1350.70百萬人,能源生產為2525.28Mtoe。[7]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與中東五國始終進行著經濟合作。比如:2013年,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承包工程營業額為291714萬美元,對吉爾吉斯斯坦的承包工程營業額為71188萬美元,對塔吉克斯坦的承包工程營業額為44456萬美元,對土庫曼斯坦的承包工程營業額為209852萬美元,對烏茲別克斯坦的承包工程營業額為70579萬美元。[8]同時,中國也會在每年派出一定的人員與中亞五國進行勞務合作,2013年派往哈薩克斯坦31人,派往吉爾吉斯斯坦17人,派往塔吉克斯坦36人,派往烏茲別克斯坦8人。在年末留在這些國家的人有306人、24人、39人、29人。[9]但是這與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以及勞務合作的總數比還相差較多,換言之,通過中國與中亞五國進一步的交流合作,中國能夠為中亞各國提供更多的承包工程合作,并派遣更多的人員進行勞務合作,幫助中亞五國快速發展。另外,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與中亞五國幾乎沒有對外直接投資的項目,這也說明中國與中亞合作尚處于有待開發的階段,雙方需要進行更多方面的交流、開展更多領域的合作。
中亞五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地廣人稀且自然資源豐富。以2012年的能源數據為例,這些國家的能源生產量遠遠高于他們國內的需求量,哈薩克斯坦的能源產量甚至高于其他四國的總和。如果這些能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那么,不僅能夠解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落后的問題,同時,也能夠使得能源進口國的需求得到滿足,實現多區域的資源最優化配置。
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根據IMF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對塔吉克斯坦的出口總額為1748.32百萬美元,對土庫曼斯坦出口總額為1699.74百萬美元,對烏茲別克斯坦出口總額為1783.94百萬美元,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總額為11001.44百萬美元,對吉爾吉斯斯坦出口總額為5073.25百萬美元。[10]不難看出,中亞五國每年對中國的商品需求量較大,每年都會從中國進口大量商品到自己國內。如果中國能夠與中亞五國達成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那么不論是中亞五國進口商品,還是中國進口能源,都是雙贏的效果。這對于雙方的發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3 加強合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提出過資本循環理論,而資本的循環并不是局限在一國之內完成的,如果多個國家能夠共同完成一個資本循環過程,不僅能夠優化各國資源配置,而且能夠促進各國更好更快的發展。
中亞五國能源豐富、經濟落后,而中國恰好相反。現在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就像是進行一次國家間的資本循環。中國作為貨幣持有者,以貨幣的形式購買中亞五國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中國的貨幣轉化為商品。以G代表貨幣,W代表商品,A代表勞動力,Pm代表生產資料,這一階段就會形成貨幣與商品之間的運動,即:G-W。
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到商品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為勞動力,另一部分為生產資料。中國所購買的自然資源屬于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也就是中亞各國出售的能源。但是這些能源需要中亞的工人通過勞動獲得,這些勞動是需要支付給工人工資的,支付給工人工資的過程就可以滿足當地工人對于貨幣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就業和生存。中國對于中亞能源的需求可以間接刺激當地的就業。
在第二階段,中國將購買來的能源作為生產資料進行生產消費,經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一系列生產過程,實現生產資本轉化為商品資本。這一過程就會生產出一定量的商品,這種新生產出來的商品,不僅在物質形態上跟原來的生產要素不同,而且價值量也增大了,即商品的價值量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因而創造出剩余價值。用P代表生產資本,用虛線表示生產過程的進行,用W′表示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資本,那么這一階段的公式是:…P…W′。這一過程中,中國需要雇傭勞動力來進行生產資料的加工和生產,所以也可以間接帶動中國當地人口的就業。
但是此時帶有剩余價值的商品并不能實現剩余價值,只有把勞動力生產出來,并包含著剩余價值的商品賣掉,才能完成由商品資本到貨幣資本的形態變化,也就進入了第三階段。在第三階段,中國作為賣家,將這些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轉回到市場賣出,這些商品轉化為貨幣,也就通過流通過程實現剩余價值,即實現了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過程,實現了剩余價值。用W′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用G′代表包含剩余價值的貨幣,則賣出商品這一階段的公式表示為:W′-G′。這一階段是關鍵性的階段,如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或者不能全部賣掉,那么商品資本就不能順利轉化為貨幣資本,資本循環就會中斷或受到阻礙,再生產過程便會因此遭到破壞。因為商品資本作為已經增值的資本承擔者,只有全部完成形態變化,轉化為貨幣資本,才能全部實現剩余價值。因此,可以將貨幣資本、生產資本與商品資本的轉化過程用以下公式表示:G-…P…W′-G′。但是,能源在中國作為稀缺資源,一般不會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而只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國家需要將最合理的能源配置給最需要的地方,以此來保證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物盡其用。
以上循環結束后,資本價值又回到原來的貨幣形態上,不過終點的貨幣資本G′大于預付的貨幣資本G,但是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它只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保存自己并得到增值。只有通過不斷的合作,才能實現對資源或貨幣的持有。
4 結 論
對于中亞的各國而言,他們的能源是供過于求的,國內不需要太多的能源,因此他們將能源進行出口,通過用商品換取貨幣的過程,來獲得更多的貨幣,以滿足國家在各方面發展的需求。如果中亞各國閑置過多的能源,一方面不利于他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對于中亞各國內部來說,他們自己的資源無法實現優化配置,這無疑會推遲他們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速度。
中國與中亞五國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一方面解決了中亞各國經濟落后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打通這些內陸國家的不便利交通,給他們帶去更多、更新的信息。21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每個國家都有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優勢和劣勢,如果能夠利用優勢、避免劣勢的與其他國家合作,那么每個國家都能夠按照其最優勢的發展方向進行發展,那么這個國際社會則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中國與中亞各國進行貿易合作,盡可能的消除和降低貿易壁壘,既減少了各國不必要的開支,同時也能夠提高合作的效率以及效益。中亞各國每年通過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高達幾百億美元,如果盡可能的消除和降低貿易壁壘,那么各種關稅、各種費用都可以有大幅度的減免,對經濟落后的中亞國家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貿易和投資成本,提高區域經濟循環速度和質量,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和中亞各國合作的重點還在于能源合作。一方面,中亞各國需要出口本國消耗不完的多余能源換取貨幣,另一方面中國需要進口本國缺乏的能源來滿足國內供給。能源合作對于雙方來說,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優選擇。這些合作給中國和中亞各國帶來了各自需要的商品或貨幣,最大程度地滿足各國最迫切的需要,是雙贏的最好結果。
不僅如此,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國與中東的互惠共通,不僅能夠促進雙方的交流合作,更能促進中國、中亞與歐洲之間的合作,是一舉多得的事情。中國、中亞、歐洲,每一個國家既有其盛產的商品,也有其稀缺的資源,如果一個國家只是在本國內進行本國已有資源的配置,那么只能實現國內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如果多個國家共同將這些國家的所有資源整合起來,重新進行配置,那么這些國家都能夠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每個國家都能夠分配到自己最需要的資源,也能夠將多余的資源轉換為資產或者其他商品,因此,這些國家的資源既得到最有效利用,國家也能實現最合理的發展,這其中,參與的國家越多,可配置的資源就越多,那么受益的國家也就會越多,這些國家都會比不參與資源配置的情況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所以,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對于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強中國與中亞五國的合作對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創新合作模式 共同建設“絲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