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煒堅
[摘 要]經濟的發展、東西部的經濟差異不僅受到法規、準則等正式制度的影響,也受到文化習俗、道德規范等非正式約束制度的影響。文章從非正式制度規范、評價、凝聚作用入手,結合東西部地區非正式制度的具體差異,從而為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啟示和建議。
[關鍵詞]非正式制度;經濟差異;制度差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42
1 非正式制度概述
地區的風俗習慣、傳統的倫理道德觀等非正式的約束制度更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思考、行為模式以及相關地區的經濟運轉,它們表現為地區個體間默認的共識并且帶有較強的自我實施性。它通過親屬、血緣網絡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推動制度創新、提供經濟信息、節約交易成本、促進經濟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非正式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一是規范作用。非正式制度實際內化在人們的觀念和行動中,引導人們與環境以最經濟的方式達成“契約”。非正式制度因其自身的穩定、路徑依賴性以及群體內的普遍性使其作用比正式制度的持續性更長,作用更強(這體現為社會生活中移風易俗的困難)。二是評價作用。非正式制度的規范作用決定了它一定帶有某種價值尺度和評判標準,統一了個人在觀察、理解世界時的道德觀和倫理觀。三是凝聚作用。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本就是屬地范圍的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規范、評價的共識。它由親屬間繼承、培養、強化,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增強認同并凝聚起團體。
2 東西部經濟差異的非正式制度闡釋
2.1 西部地區的非正式制度
2.1.1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的非正式制度體現為社團、群體單元的面對面的互動和交往。在欠發達地區,人們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進行交往,個人命運、受到的評價與所屬的村落的緊密聯系,與群體成員依存度高,甚至是簡單的標簽化的:X村的某人。因此,非正式制度經過長期感性教化和代際文化傳承成為行為主體這一微觀主體的耳濡目染的、內化的個人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來自觀念的差異將引來不同主體一致、積極主動而又自愿的“口誅筆伐”:自身的心理壓力、外部的譴責甚至是“私刑”。西部地區的人們在社交網絡中無意識地把自己隔離,很少或幾乎不再主動與其他的(群體之外的)社會關系建立聯系。因此,在微觀層面來看,非正式制度對經濟甚至自身是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西部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表現出的封閉性導致了自身生活方式的超穩定性,并進一步固化了其貧困的狀態,陷入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的惡性循環。
2.1.2 宏觀層面
從宏觀層面來說,西部地區受制于區位因素、濃厚的小農文化基礎和多元化宗教習俗帶來的沖突等因素,因而在經濟期初并不發達的情況下反作用于其他非正式制度因素,使得與東部地區的差異越來越大。我國小農文化、小農經濟相較其他小農文化有一定特殊性:不僅有自我封閉、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等特質,而且具有超強的穩定性。農民的人際關系與家鄉、土地相伴而生,血緣、親緣與鄉土把人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西部欠發達地區自古與社會、政治和經濟中心遠離,并且受制于沒有優良地理位置與港口優勢,人們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高,這使得他們沒有積極性,甚至于無暇參與到貿易中來。先天的不足以及后天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農本思想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強化,而國際化、信息化社會、互聯網的沖擊,使得這里的人們應接不暇,老一輩無力跟上時代步伐,走在主流社會的邊緣,新的理念令他們難以接受。
另外,宗教文化與西部地區人們的生活、風俗、習慣等非正式制度聯系密切,也因此不斷復制形成了儀式性、例行性活動,擁有超強的穩定性和不易,乃至不容“外人”改變的性質。宗教的共識和價值規范是個人、群體處事、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人們更信奉的是宗族、長輩的訓誡和家法,人們自小就拘囿于這樣一個熟人的范圍內,為示區分,抵制著異質文化的沖擊,封閉自己。
2.2 東部地區非正式制度
我國東部地區由于天然的自然地理條件的緣故,使得居民有一種吃苦耐勞、富于探索、敢于冒險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潮商、徽商等商人群體由于人多地少或者地質不適宜,只得無奈從商、外出謀生。而借由天然優勢發展港口,開展港口貿易也成了他們的選擇。而現代技術不發達的時代,西部地區精耕細作,勤勤懇懇,漸漸發展成以實用為主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宋代我國商品經濟的萌芽。加之漸漸地,地理環境的差異引起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的變遷,內化為本地區居民的風俗習性,世代傳承。這可以從寧波等城市的發展緊緊圍繞其港口得到例證。此外,非正式制度對個人職業地位的獲得、職業聲望和收入水平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自我帶入“熟人”社會的非正式制度,與之同化,以此來獲取就業的信息和機會成為人們最為經濟、最為現實的選擇。外出的務工以及經商都可以見到以“老鄉”文化進行抱團,形成某一地區、某一行業都由某一區位的人所掌握的情況。
3 對策和啟示
雖然正式制度可以短時間產生質變,但非正式制度的變遷過程通常要日積月累。所以要使西部的非正式制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對非正式制度進行引導、改造和培養,有揚有棄。
首先,克服狹獈的民族觀念和地域觀念,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實行對外開放,提倡“走出去,引進來”的觀念,讓因循守舊的人走出其生活“舒適區”,使他們開闊眼界,并把所學、所識帶回來;引進技術、人才、資金,依托地區特色、開發地區的優勢,發揮每個民族特長,實現發展的雙贏。其次,轉變落后的經濟觀念。不單純依靠農、林、牧業,而對生產資源深加工,發展商品經濟;改變農戶“小富即貴”、安于現狀的特點,引導農戶參與市場經濟,向他們普及市場規律、認識市場風險,把自己的特色產品推向市場。最后,在準確認識、評估非正式制度存在的社會環境、運行邏輯和合法性基礎上,通過正式制度設計作用于非正式制度,使非正式制度遷移。如可以根據當前西部地區人民受教育水平,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入手,漸進式改變西部地區人才匱乏的情況,提升其人力資本等。
4 總 結
區域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國新時期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差距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深刻認識東西部經濟差距的客觀表現,揭示產生差距的多方面原因和要素,對東西部經濟差異的非正式制度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可以推動西部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段曉峰.非正式制度對中國經濟制度變遷方式的影響[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諾斯.新制度經濟學及其發展[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5).
[3]王文貴.互動與耦合——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趙泉民,李恰.關系網絡與中國鄉村社會的合作經濟——基于社會資本視角[J].農業經濟,2007(8).
[5]朱啟才.經濟學中的習俗與習俗的經濟效應[J].現代經濟探討,2012(9).
[6]陸銘,李爽.社會資本、非正式制度與經濟發展[J].管理世界,2008(9).
[7]任劍濤.在正式制度激勵與非正式制度激勵之間——國家治理的激勵機制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