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穩步推進和居民理財意識的逐漸成熟,人們的金融投資和金融風險意識也日益增強,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時機已經成熟。個人理財業務成為商業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介紹和相關金融理論觀點的總結,深入分析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現狀,并由此提出中國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創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94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由于具有批量大、業務范圍廣、經營收入穩定等特點,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主導業務和重要收入來源,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相對落后。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個人對金融服務和資產增值的需要越來越強,個人理財產品的多樣化與個性化日益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時,面對國內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個人理財業務成為了國內商業銀行吸引高端客戶、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加利潤的核心業務。國內商業銀行有必要走出低水平同質產品的競爭,轉向金融創新能力的競爭,不斷開發真正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1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內一些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逐漸增多,理財業務呈現從單一產品推銷向綜合理財服務發展的趨勢。但與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差距。相對于國際大銀行來說,中國銀行業用于客戶個人理財的投資工具相對落后,現階段個人理財工具仍以傳統的銀行產品為主。
因此,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工具的創新,應充分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國際性銀行的理財產品,并根據中國的市場和客戶對象特點進行改造。國內商業銀行要突破限制,必須更新觀念,樹立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創新經營機制,加強營銷策略,加大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個人理財業務飛躍發展。
2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開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2.1 個人理財產品品種趨同,理財資金使用效率偏低
目前,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產品設計上更多的是把現有的業務進行重新整合,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針對客戶需要的個性化設計,理財產品附加值低,且各家銀行推出的個人理財產品逐漸趨同,僅在收益率和期限上略有差別。同時,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資金仍以投向風險較小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為主,投資渠道狹窄,影響了理財資金的使用效率。
2.2 信息披露不夠完整明晰,風險提示不充分
部分銀行在信息披露過程中使用了籠統、概括的語言,未將理財資金投向、市場運作、交易細節、風險和收益分配變化及外匯理財中所涉及的交易結構等重要信息及時向客戶披露,客戶對自己投資的理財產品信息知之甚少。另外,目前銀行個人理財產品宣傳中的復雜條款和專業化的語言,也制約了客戶對產品的理解。
2.3 部分銀行將理財產品作為競爭手段,理財成本不斷提高
通過調查和分析各行的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發現,目前個人理財業務已更多地成為各家銀行爭攬客戶或避免客戶流失的競爭工具,同時,大多數銀行在推出新產品時,由于其他銀行的競相效仿,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收益。
2.4 理財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偏低,難以適應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需要
目前大多數基層網點的理財人員往往由一線營銷人員兼任,在考核指標的壓力下,理財人員在面對客戶時首先想到的是推銷自己機構的產品,而非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這就有違理財產品的設計初衷。現有部分理財人員尚不能很好地掌握與個人理財有關的基本專業知識,難以適應日益專業化、復雜化的個人理財市場發展的需要。
3 創新發展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策略
3.1 加快對個人金融業務的創新
根據筆者調查顯示,有71.9%的個人理財產品客戶具有生活理財需求,有56.8%的個人理財產品客戶具有投資理財需求。而且,有30%理財客戶同時兼有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目的。此外,資產保值增值、購房、子女教育、養老、創業和醫療是主要的理財需求。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理財規劃,而養老、子女教育和資產保值增值的理財需求則是各個年齡段的普遍需求。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年齡和收入進行初步的市場劃分,并為不同目標客戶群定制適合的理財產品。
3.2 網上個人理財渠道和個人理財服務的創新
個人理財網絡的發展趨勢是以物理網絡為依托、以電子銀行服務為擴展的一個隨時隨地可進行個人理財服務的全國以至全球化的立體網絡。自助服務、電話銀行服務、網絡服務將進一步整合,拓展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并通過優化服務界面、提高服務設施運行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個人理財的服務質量。在國內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60%以上的個人業務已經實現了非柜臺化操作,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3.3 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創新
基金理財有兩大優勢,其一在于它的相對穩定增長的收益;其二流動性較好。不管是開放式基金還是封閉式基金,都在申購、贖回或是二級市場交易等方面做了細致的安排,正是這些安排使基金獲取了很大的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偏好流動性的投資者的需要。而流動性的缺乏正是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中一個重大不足。客戶只有在滿足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才有提前終止該產品的權利,并且在獲得相關權利的同時,可能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在某些產品設計中,就要求投資者必須支付違約金,甚至取消之前的部分收益才可以提前終止該產品。
3.4 品牌營銷和業務的創新
個性化、高科技已成為當今銀行個人業務的兩大發展方向,而個性化的一種有力體現,就在于個人理財業務。商業銀行之間有著很強的模仿力,因此各商業銀行要在產品創新上僅依賴良好的產品設計并不是長久之計,只有在市場中確立了自己良好的個人理財品牌形象,才能在各式理財服務中脫穎而出,并大大提高自身品牌的附加值。當然,在樹立品牌營銷的同時,還要進行業務的創新,積極開發和引進新品種。
在我國目前的情況下,適宜的創新方式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改進型,即銀行在現有金融產品基礎上進行改進、包裝或組合,使之在結構、功能、形式等各方面擁有新的特點,使產品內容完善;二是組合型創新,即銀行將現有產品加以組合與變動,實行“套餐式服務”;三是模仿型創新,即銀行模仿其他銀行推出的新產品,特別是國外的理財產品,這樣可以大大降低銀行的開發成本。
盡管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還處于新興階段,但市場前景卻十分廣闊。通過細分客戶市場,豐富理財內涵,提升服務質量,銀行理財將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1]朱國榮.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營銷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5(19).
[2]宋揚,陳曉榮,吳艷飛.我國理財產品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市場,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