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妮
[摘 要]個人所得稅是以個人取得的各項所得為課稅對象的稅種,主要目的是調節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在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方案的討論中,課稅單位的選擇問題一直是專家熱議的話題之一。文章首先介紹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的類型和我國以個人為單位納稅存在的問題,最后分析以家庭為單位納稅方式的優點、主要障礙以及稅制設計方案。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 ;家庭為單位納稅;以個人為單位納稅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117
1 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類型
個人所得稅是以取得的各項所得為課稅對象征收的一種稅,其實質是彌補市場初次分配收入的缺陷,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從而調節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目前,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主要有以個人為單位、以家庭為單位兩種類型。
1.1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是指,以獨立個人取得的各項所得為個人所得稅的申報單位,及僅僅考慮納稅人個人的應稅收入,而不考慮家庭其他成員的應稅所得。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主要優點在于提高稅收征管效率,降低業務成本和費用;但這種方式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沒有將家庭整體稅收負擔能力考慮在內,僅僅考慮個人取得的應稅所得,不能體現橫向公平。其次,這種模式給納稅人提供了節稅的空間,有可能在夫妻雙方之間進行財產轉移以規避納稅義務。
1.2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就是以家庭各個成員的總體應稅所得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單位,即要求對不同個人的所得匯總計算應納稅額。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彌補了以個人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不足,充分考慮家庭整體的收支情況,更有利于實現橫向公平。并且這種稅制設計可以有效防止家庭成員之間進行財產轉移。但是,以家庭為納稅單位這種方式會加大稅務機關的工作量和增加業務成本,且對稅務從業人員稅收稽查和稅收征管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 以個人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及分析
我國目前仍采用的是以個人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分類課征方式,這種方式更符合我國目前稅收征管水平參差不齊、征管人員專業素養尚待提高以及稅收征管技術體系相對落后的基本條件,但是這種征稅方式存在諸多問題。
2.1 違背稅法公平原則
根據稅法的公平原則,應納稅人的稅收負擔取決于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稅收負擔能力相同,稅負相同;稅收負擔能力不同,稅負不同。但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征收方式卻違背稅法基本原則。假設存在三個家庭,每個家庭都由夫妻二人組成,且三個家庭的總收入相當,假設其他條件相同。第一個家庭:丈夫收入9000元,妻子為全職太太,沒有收入來源,則第一個家庭稅收負擔為545元;第二個家庭:丈夫6500元,妻子3500元,則丈夫應納個人所得稅為195元,妻子不納個人所得稅,家庭總稅收負擔為195元;第三個家庭:丈夫和妻子收入分別為4500元,則家庭總稅收負擔為60元,由此可見,雖然三個家庭的總收入相同,但稅收負擔卻存在差異,以個人為納稅單位不能真正反映納稅人的實際負擔能力,違背了稅法的公平原則。
2.2 征稅范圍不合理
工資薪金收入一直以來都是個人所得稅收入來源的主體構成部分,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取得收入的方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并且,收入來源渠道廣泛的高收入群體可以通過改變應稅收入的性質或分別、多次扣除費用以減少應收所得額,從而減輕應納稅額等方式進行稅收籌劃。
3 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在我國適用性探討及方案設計
以家庭為單位還是以個人為單位征稅方式的選擇是系統工程,要綜合考慮各方要素。從整體而言,要堅持以下標準:一是擁有相同收入的夫婦應該承擔相同的稅收負擔,財產在夫妻雙方內部的分配不影響納稅總額;二是婚姻狀況不應該影響納稅人的實際稅負,即婚前婚后承擔相同的稅負;三是稅制設計應盡量明確納稅人的納稅義務和稅務當局的稅收管理。
3.1 以家庭為單位征稅優點
第一,以家庭為單位課稅方式應體現橫向公平。即如果兩個家庭的總收入相同,不論財產在夫妻之間如何分配,應承擔相同的稅收負擔。這樣就可以避免某個家庭成員的收入高而承擔的高稅負。
第二,以家庭為單位征稅方式可以避免納稅人夫妻之間轉移財產,有利于降低稅收稽查的難度和提高稅務行政辦事效率。
第三,以家庭為單位課稅可以充分考慮家庭整體的收支情況,較為真實地反映納稅單位的實際負擔能力,有利于維護中低工薪階層的利益,縮小收入差距,更能實現社會的公平。
3.2 以家庭為單位征稅存在障礙
首先,納稅單位的范圍無法加以明確,對于家庭的概念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界定。對于家庭是以兩代人還是三代人為標準沒有一致的結論,而且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加大了稅收管理的難度,可能給納稅人逃稅的空間。并且,現今從業人員流動性較大,如果人口和戶籍分離,更是加大了稅務機關征稅的成本。
其次,費用扣除尚未得到一致的標準。我國現在仍然是分類課征的個人所得稅,今后改革的方向是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課稅模式,如何做好由分類課征像分類課征和綜合課征相結合的課征方式的過渡十分關鍵。
最后,以家庭為單位納稅可能會誘發其他社會問題。由于夫妻雙方婚后的實際稅負要高于單身個人實際承擔的稅負,即稅收對婚姻具有逆向作用,從而可能鼓勵虛假離婚等行為,以規避或者減輕納稅義務,這違背了個人所得稅征稅的基本意圖。
3.3 以家庭為單位納稅方案設計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課稅方式在稅制優化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入手。
第一,考慮男女在婚后實際支出與男性不同,因此其稅前扣除也應該采取不同的標準,即提高女性應稅個人所得的稅前扣除項目及標準,來減已婚女性的稅收負擔。
第二,將勞務所得、工資所得與消極投資所得區別對待,即對夫妻雙方的勞務所得以家庭為單位綜合課征,對取得的股息紅利等消極投資所得仍然以個人為單位征稅。
第三,統一簡化“家庭”概念,考慮現行征稅能力以及家庭戶籍人數的實際,應選擇家庭規模小型化和家庭規模相對簡化作為家庭基本單位。建議以夫婦核心家庭、一般核心家庭和缺損核心家庭為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納稅單位。
不容否認的是,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是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的方向。但是,這一方式在我國目前的條件下,操作仍有不當之處。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充分考慮我國現階段的稅收征管水平、技術信息系統的先進程度等,應以漸進的方式逐步由以個人為納稅單位過渡為以家庭為納稅單位,不斷完善稅制制度設計,優化個人所得稅,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所得稅在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方面的職能和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培勇.個人所得稅:邁向走出“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步伐[J].財政研究,2010(4).
[2]史耀斌.結構調整與稅制改革[J].中國財政,2010(9).
[3]劉麗堅.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職能及下一步改革設想[J].稅務研究,2006(8).
[4]劉尚希,應亞珍.個人所得稅:功能定位于稅制設計[J].稅務研究,2003(6).
[5]卜祥來.從0ECD國家個人所得稅改革趨勢看我國稅制改革[J].稅務研究,2009(1).
[6]嚴丹良,韓彥峰.公平視角下以家庭為單位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思考[J].財會研究,2012(2).
[7]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J].財政研究,2011(2).
[8]鄭春容.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基于婚姻中性的視角[J].社會科學學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