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珊珊
可能有不少人知道,醫生是一種相對比較辛苦、比較勞累的職業,雖然能夠幫助諸多患者解除病痛,可往往“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往往解除不了自身的病痛。醫家本身長壽者似乎不多,而國醫大師、全國著名中醫藥學家干祖望教授卻活了104歲。干祖望教授有一句名言:“醫人首先醫己,一個無病的人,才能做個稱職的醫生。”干老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不僅治病救人,而且十分注意自己身體力行。80多歲時,他還能大氣不喘地爬16層樓去病房查房。后來他年過百歲,被尊為“百歲名醫”時,也一直堅持在醫療第一線。
醫者長命百歲,這是很不容易的。干祖望教授是如何成為“百歲名醫”的呢?話要從頭說起。
1912年9月,干祖望出生于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鎮(現屬上海市)的一個書香門第,5歲入私塾。1929年,17歲的他被祖父送入嘉善名醫鐘道生門下學徒,他平時除了跟師待診,還要做掃地、挑水、擦燈罩、配方、磨藥等雜事。為了學習治療急性喉梗塞病人施救時常用的擒拿術,他苦練“三指抓壇功”。22歲時,他學成出徒,在金山縣張堰鎮掛牌行醫,以外科為主,治療外傷所敷藥膏全是他自己用麻油熬制的,由于療效顯著,備受歡迎。1935年,干祖望進入上海東亞醫學函授學校學習4年,獲得畢業文憑。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衛生防疫工作差,每年都有“疫喉”流行,干祖望憑借嫻熟的擒拿技術,配合中藥內服、外敷,挽救了許多危重病人,成為當地有名氣的中醫。1947年,干祖望任松江中醫公會理事、江蘇省中醫師公會監事。1952年,干祖望到北京進修學習,逐步了解西醫耳鼻喉科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識;掌握了對耳鼻喉科疾病的檢查手段和診斷方法。此后,他在國內率先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耳鼻喉科疾病,取得了單憑西醫無法達到的良好治療效果。1956年,國醫大師葉橘泉欣賞干祖望的才華,將他調入江蘇省中醫院工作。1972年,干祖望創辦了江蘇省中醫院中醫耳鼻喉科,后被衛生部確定為第一個國家中醫耳鼻喉科醫療中心,他也成為我國中醫耳鼻喉科學創始人。
干祖望一生為中醫藥事業嘔心瀝血,在幾十年的醫療實踐中,他無償貢獻出自己多年研究出來的驗方,制成鼻淵合劑、參梅含片、鼻敏合劑、五味子合劑、黃柏滴耳液、口腔潰瘍膜等院內制劑;并親自主持成立和指導了“嗓音病專科門診”、“變態反應性鼻炎專病門診”、“鼻竇炎專病門診”、“口腔潰瘍專科門診”等小組。1987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成立“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由干祖望任主任委員。

說起干祖望健康長壽的緣由,好讀書似乎可以算作一條。讀書可以讓人心氣內斂,凝神靜氣,有益內在修養。干祖望一生節儉,最大的愛好就是藏書和讀書,他把大部分節省下來的錢都花在購書上了。他曾寫下“人瘦因工作,家貧為買書”的對聯,人們送了他一個“書癡”的雅號。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繭齋”,意思是說,書房小得如蠶繭一般大小,書房四周都是書,如同繭殼;自己在書房中讀書、著書,如同蠶一樣在吐絲做繭。他的藏書豐富,除了中醫專業書籍以外,四書五經、佛學道教、天文地理、古史今說、格律詩詞、辭書字典等無所不包,其中更有不少珍本、善本的線裝書。1990年元旦,南京文化界評選“藏書狀元”,干祖望榮登榜首,榮獲“金陵藏書狀元”稱號。
對于養生,干祖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曾經說過,他之所以能夠高壽,秘訣就在于他的“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八字養生法。
童心,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于是昭公十九矣,猶有童心。”即兒童一般的心境,引申為本性純真,心地善良純潔,沒有不正當的想法,像孩童一樣天真無邪沒有煩惱。這是被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健康長壽第一要務。干祖望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真的童心,不被世俗污染,這是他長壽的主要原因。蟻食,即像螞蟻一樣什么都能吃,像螞蟻一樣什么都吃得少。少食健康,這已經被無數實例所證實。干祖望作為中醫大師,當然更了解這一點。他自言:絕對不暴飲暴食。龜欲,龜動作遲緩,幾無欲望,或欲望很小。這是說像龜那樣處事,凡事不爭不鬧,不意氣行事,以退為務,以柔克剛,這也是龜之所以能夠長壽的原因所在。猴行,即像猴子一般反應敏捷,行動輕快,對外部環境做出速捷、有效的反應,保持機體的靈活性。
干祖望一生不吸煙,55歲的時候開始戒酒。72歲時生了一場霉菌性肺炎,自那之后,每年冬季進補30克高麗參,這個量可謂微乎其微。90歲以后,飲少量鹿茸酒。此外,絕對不吃什么補品、保健品。
在為人處事方面,和善、遇事隨和是干祖望的一大特點。
應該說,隨和是一門學問,看透了,才能把握好。隨和就是為人和善,不頂牛,寬容大度,把一切事物看得很淡,甚至把別人的曲解、誤解都能夠淡然處之,會控制情緒。當然,也不是三緘其口,也不是夸夸其談,而是看清或看透事物本質,了解或者掌握最佳解決方案。這似乎也應該算是養生的“法寶”之一。從中醫角度講,七情傷內,“怒則氣上,恐則氣下,憂則氣聚,”情志過激,能引起臟腑氣機逆亂而產生種種病變。干祖望提出用“恕”字來養神,“恕”字上面是一個“如”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加起來應該是“如心所愿”。時常寬恕別人的過失,不較真、不比較,才不會抱怨,煩惱自然少,就會達到“恕”的含義:“如心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