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接上期)其次是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有些家庭暴力,確實存在受暴者自身方面的心理原因。有的受暴者存在消極的心理行為模式,比如,賭博酗酒啊,好吃懶做啊,專橫跋扈啊,等等。有的受暴者具有激惹心理傾向,他們習慣于激惹性的言行,喜歡嘲弄人,挖苦人。有的受暴者存在人格缺陷,比如,有的過于懦弱,有的過于退縮,第二個案例中的丈夫就是這樣。受到暴力后不會自我保護,特別是默認第一次暴力,極容易讓暴力再次發生。有的受暴者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會善解人意。比如,對方在工作上導致心理壓力,回到家里原本就容易“借題發揮”,自己偏偏不會給予安慰和關心,反而不管不顧冷嘲熱諷,就會誘發家庭暴力。有的受暴者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比如有的是受虐狂,就會促使對方施暴。
最后是施受雙方的心理原因。
還有的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在施受雙方。有的夫妻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差異,日積月累,最終導致家庭暴力。有的夫妻都自我中心意識很重,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習慣讓對方服從自己,就容易發生沖突,就容易導致家庭暴力。這種自我中心意識,也表現為性別特征,男人總是從男性視角看女人,女人習慣從女性視角看男人。比如,男人指責“女人頭發長見識短”,女人指責“男人沒有好東西”。有的夫妻都不善于心理調控。比如,心理學發現下班后六七點鐘是危險時段,是人的心態最不好的時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來說三道四,不知不覺間導致了沖突和暴力。還比如,有的夫妻缺乏性心理溝通,由此也會釀成家庭暴力。
很明顯,上述心理原因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隱性的心理原因。這是導致家庭暴力的潛在的間接的心理原因。前述大多心理原因都屬于這種。一是顯性的心理原因。這是導致家庭暴力的顯在而直接的心理原因。比如,有的是存在精神病癥狀或心理病癥狀,就是這種情況。
心理支持:家庭暴力的心理對策

家庭暴力的心理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從心理角度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不僅僅是受暴者一方,施暴者同樣也是受害者,也是令人同情的。因此,那種只把受暴者當成受害者的看法,是片面的,事實上,家庭暴力沒有贏家。家庭暴力中的雙方,都是需要心理幫助的人。因此,我們這里說的心理對策是針對施受雙方的。基于這樣的理解,面對家庭暴力我們可以采取哪些心理對策呢?
首先,需要社會的心理援助。
第一是轉變觀念增強心理關注。過去,人們一說起家庭暴力,就想到法律懲治,就想到道德譴責。從心理角度說,我們還要想到心理援助。當社會各職能部門從法律道德等方面對家庭暴力采取相應對策的同時,我們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個心理問題,不要忘了里面有復雜的心理原因,不要忘了從心理角度采取相應對策。社會觀念的轉變,可以促進人們對家庭暴力給予應有的心理關注和心理援助。
第二是建立機構提供心理援助。有了對家庭暴力的心理關注,還要推進心理援助機構的建設。比如,通過增加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人員,來拓寬心理障礙排解途徑,緩和家庭心理壓力,協調夫妻心理關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礙,從心理角度積極防治應對家庭暴力。
其次,需要個人的心理互救。
第一是做好心理預防。夫妻都要深刻認識到暴力是兩敗俱傷,是害人害己,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墻。同時,學會從心理角度來審視家庭暴力,及時發現識別顯性的心理原因,更要善于發現識別隱形的心理原因。施暴者經常想想:我有什么心理問題?受暴者也經常想想:對方是不是有了心理障礙?這樣經常從心理角度審視彼此的言行,可以避免所謂是非對錯的爭辯,避免導致家庭暴力。
第二是進行心理調節。一是心理溝通。溝通不是彼此的責難、怪罪、攻擊,而是先要彼此拉開一段心理距離,靜下心來各自看看面臨的問題。然后再平心靜氣地談談各自的感受。溝通的時候,一定要以“我感覺怎樣……”的表達方式,避免用“你怎樣……”的責難方式。一是心理換位。有了心理換位,凡事就能看到對方言行的合理性,就有了更好的相互理解。有了心理換位,就切身領會人無完人,彼此就多了一份寬容和接納。一是心理宣泄。容易出現暴力的家庭,可以準備沙袋和手套,實在沖動的時候就打沙袋。也可以腳踏大地或握拳擂墻或找本雜志撕。
第三是慎處首次暴力。如果第一次施暴行為輕易得逞,施暴行為就會逐漸升級,愈演愈烈。因此,面對第一次家庭暴力,受暴者應做出足夠的心理反應,促使對方做足夠的心理反省。比如,鄭重地表達自己的痛苦,對對方提出嚴正警告,甚至通報對方父母親友。這一切都是為了引起心理上的高度重視,避免重蹈覆轍。
第四是進行心理求助。暴力發生后,受暴者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逆來順受,而應及時進行心理求助。首先可以向合適的親友求助,通過傾訴等獲得心理平衡。如果施暴者的心理問題較重,還應該求助于心理專業人員,并設法促成雙方共同接受心理輔導。如果是夫妻互動模式有問題,更需要心理專家的家庭輔導。如果施暴者有明顯的精神病或心理病癥狀,就必須及時地就醫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