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與長江有關的詩歌。長江,奔流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余公里。長江流域提供了我國36.5%的水資源、52.5%的內河通航里程,是我國水資源配置重要的戰略水源地。長江是連接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依托長江打造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成為新時期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部署,長江經濟帶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影響范圍最廣、最具活力的流域經濟帶。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提出的“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與過去的大型發展戰略不同的是,從長江經濟帶設想提出之初,中央就明確了綠色發展的大方針。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在代表、委員中引起了廣泛共鳴。他們認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是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提升長江流域氣候品質,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契機。
綠色發展是主基調
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水源地、水能資源的主要聚集區、能源和礦產資源富集區、珍稀動植物的天然寶庫,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長江經濟帶作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經濟體,最根本的是水和生態,它們是長江經濟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和基礎。但是,近年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給生態尤其是長江帶來了巨大壓力。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表示,發展長江經濟帶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要緊緊抓住這個發展機遇。湖南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保護,著重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韶春表示,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建設長江經濟帶,心中始終要有“生態、綠色”四個字。安徽將提升生態建設水平、有序開發和保護長江岸線資源、構建綜合立體交通新格局、樹立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標桿。
“再像以前那樣開發,真的可能毀了長江。”談到長江流域的水資源狀況,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鐘勤建顯得有些激動,“多年來積累的污染已經讓我們的母親河不堪重負。”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經濟學家辜勝阻提供了一組令人“揪心”的數據:長江沿岸有萬家化工企業、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沿線化工產量約占全國46%,長江流域的石化產業生產能力已占據全國的“半壁江山……”
長期在環保戰線工作的鐘勤建走遍了四川沿江城市,他說,布局在江邊的重化工廠、穿行在江上的粗黑船舶、被過度施肥污染的土地,每每讓他輾轉反側。“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首要位置。推進全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治理,長江干流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水平。這讓鐘勤建備受鼓舞,“長江岸線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大對母親河的保護。”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說,“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把保護放在開發之前,說明我們國家綠色發展的意志確實是不可動搖!”他告訴記者,長江貫穿江蘇八市,流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7.71%,沿江分布了江蘇重要的產業帶,同時長江亦是江蘇省重要飲用水源,全省80%左右的生活和工業用水都直接或者間接來自長江,所以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十分必要。
長江本是黃金水道,近幾年來,沿江各地想方設法發揮其“黃金效應”。不過,在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游慶仲看來,這條黃金水道“既要流金淌銀,更要綠意盎然”。“相對于其它運輸方式,水運本身就是一種綠色運輸方式。”游慶仲說,目前江蘇水運能力、水運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占比均居全國第一。為了讓水運更經濟、更綠色,近幾年,江蘇著力推進深水航道建設,“預計今年底12.5米深水航道可初通南京,相當于中西部地區達海距離縮短了300公里,可以極大地減少物流成本;深水航道也促進了長江下游船舶的大型化,可以減少船行密度,提高船舶的環保節能水平。”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表示:“過去我們習慣做加法,但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是一個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難度再大也不能動搖。”
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認為,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重頭戲”,從解決市場“有沒有”轉為解決供給“好不好”,引領長江航運現代化,打造“綠色長江”。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副市長劉力勇認為,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和保護要整合沿線的碼頭,注重岸線的保護,“我們把過去雜亂無章、散小分布的碼頭進行整合整治,要從保護水源、保護岸線上做好這個工作。對長江沿岸的開發要按照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來做。每個碼頭要注重港、城、產互動互促的模式來做。”
全國人大代表、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少稀建議,對湖北而言,長江經濟帶是一個很好的機遇,長江沿線的企業要抓住機遇,促進產業結構的提檔升級。“要充分利用去產能這個機會,擴大我們產能結構的調整,結合國家現在要求長江的船要油改氣,我們要把我們船上以前用的柴油變成氣。”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表示,過去,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大開發、大發展、大工業為主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全新的綠色發展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綠色發展不是為保護而保護,而是保護性的開發,或者說是保護性的來發展,這是從中國未來的角度提出的重大戰略轉換。“中游城市群的建設不應該是建立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應該是現代產業、現代科技、現代生產、現代文化、現代生態,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是真正可持續的,所以這需要發展戰略革命性地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自古以來,長江始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長江流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成為我國經濟的重心所在。但是放眼望去,限制長江整體發展特別是協調發展的,還是生態問題。將長江經濟帶的生態短板補齊后,長江經濟帶乃至整個社會都會有更大的進步。”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林科院首席專家楊忠岐說:“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人類將付出巨大代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保護與發展方面走了一些彎路,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生態環境的方式,換取了短時間內的經濟增長,卻也留下了生態環境的后遺癥。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一定要慎重,要優先保護。”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說:“發展是為了提高老百姓的福祉,這是最基本的方面。但是發展要投入資源,會有排放,如果保護不到位,就會造成生態透支,反過來將抑制發展。因此,要在發展過程中保護生態、恢復生態,為子孫后代永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生態保護是前提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保護與建設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巴東是湖北恩施惟一一個緊鄰長江的縣城,早在2013年,根據自身實際,巴東就提出“打造長江邊最干凈縣城”的目標,著重發展旅游產業,實現綠色繁榮,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全國人大代表、巴東縣官渡口鎮西壤口社區黨支部書記袁莉說:“這幾年巴東著重在發展旅游產業,對于我們縣經濟發展也好,對于老百姓收入提高也好,都需要保護好綠水青山才能讓老百姓掙得金山銀山。”
對于荊州市而言,由于之前沒有對長江實施足夠的保護,從而導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開發,進而影響到整個水域的生態。因此,來自洪湖的全國人大代表周祖山建議,一定要重視長江流域的污染控制:“第一個是水生植物的保護,第二是長江沿線禁止開發,保證水質安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污染,母親河污染在長江沿線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南京環科所所長高吉喜告訴記者,長江流域擁有我國近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是保持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然而,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惡化,流域內河流、湖泊的氣候調節作用減弱。
“保護長江和發展長江經濟帶是相輔相成的。”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認為,長江沿岸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只有保護好長江,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產業,讓長江沿岸環境效應更加突顯。
全國政協委員李長安說:“長江流域濕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是維系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保護好濕地對長江流域水安全、生態安全及糧食安全意義重大。然而,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率僅為34.7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濕地面積不斷萎縮,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李長安建議,盡快劃定長江流域重要濕地生態保護紅線,堅決杜絕重污染企業落戶,同時設立長江濕地生態補償資金,探索多渠道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濕地保護項目。
全國政協委員王濟光說:“長江經濟帶流域面積寬廣,自然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生態環境復雜。由于上中下游區位板塊發展重心各異,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落差,因而要做到‘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必須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重視區域協作與產業分工相平衡,推動生態補償與保護聯動相促進,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正向協同機制。”王濟光提出,加快構建長江上游綠色生態產業示范帶,以生態食品加工業為導向,構建與長江上游生態資源和環境相適宜的、種植養殖同步發展的綠色產業生態系統;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推動建立長江上游綠色生態保護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將三峽庫區消落帶、濕地、次級河流統一納入長江綠色生態屏障保護范圍,建立下游經濟發達地區回饋中上游欠發達地區的反哺機制,營造與生態修復和涵養發展目標相一致的體制公正與政策公平。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趙振銑表示,合理有效開發土地、禁止過度砍伐,可以有效保護水土,避免耕地、水域遭受損害;提高濕地涵養水源能力,有助改善局地氣候條件,為中下游地區合理發展經濟提供更為安全的環境;保護好森林生態,不僅有利于地方畜牧業、種植業發展,還有利于生物醫藥科研開發。
“應通過立法加強環境保護。”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周鋒表示,在相關規劃設置上,沿江省份不能各自為政,監管也不能各管一段,要有涵蓋全流域的監管機構,建議由國務院牽頭成立。
“長江流域的生態狀況關系到數億人的生存與發展,事關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保護好長江流域的生態,是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作為一名老林業人,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再次呼吁抓緊建設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市長張維國看來,修復長江生態,各地都要有堅定治理的決心,加快沿岸重化工企業退出、轉型。“十堰市在治理一家制造企業原廠區地表、地下重金屬污染時,最深挖到了地下9米。近年來,也已關停污染企業435家、遷建130家,還興建了94家污水處理廠和57家垃圾處理場。”張維國代表說,“保護生態必須窮盡手段,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北送”。
只有大保護才有大發展
長江經濟帶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如何在長江經濟帶發展過程中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長江經濟帶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保護長江和發展長江經濟帶是相輔相成的,并不矛盾。”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認為,長江沿岸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只有保護好長江,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產業,讓長江沿岸環境效應更加突顯。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稻花香集團董事長蔡宏柱表示,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促進了國家東中西三大區域聯動發展,為沿江區域的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也給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安徽省委副主委吳春梅認為,長江經濟帶應統籌上中下游產業發展。上海、浙江、江蘇位于長江下游,可以著重發展高科技產業、先進制造業及國際貿易、文化創意等;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游地區可以發展電子信息和文化旅游等產業;云南、貴州、四川、重慶位于上游,可重點發展醫藥、紡織、清潔能源等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說,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戰略縱深”,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依托長江黃金通道,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是必然選擇。
全國政協委員馬力認為,長江經濟帶資源、技術和產業之間互補性強。如長江中下游沿線具有較強的汽車制造產業集群,在全國占有極大比重,長江經濟帶應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聯動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常委、統戰部部長崔保華說,目前在四川,長江上游從宜賓到涼山到攀枝花這一段,以及長江支流雅龍江,有多個世界級的大型水電站。但目前的功能相對單一,僅僅只有發電。如何在確保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旅游產業和生態產業結合起來,建立生態走廊,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保稅港區開發公司董事長唐林告訴記者,重慶正在抓緊做“減法”之后的“加法”,“重慶保稅港區在產業升級上發力,打造高端制造總部基地,發展多元化國際貿易體系,打造臨空物流互聯互通示范區和中新服務貿易示范區,助力沿江產業轉型升級。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重慶正在建設以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為代表的‘大產業”。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原工商聯主席趙曉勇認為,湖北處于長江中游,有承上啟下、聯通中西的作用。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湖北將重點發展特色農業、現代物流、高端制造業等。趙曉勇表示,按照長江經濟帶建設不搞大開發、加大保護為前提的戰略部署,湖北將在長江沿線排污截流等方面持續發力。
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認為,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應創新管理體制與發展模式,推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一體化。他說,“應創新發展模式,以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全方位規劃流域生態經濟,制定全流域分區、分類、分級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策略,構建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經濟的綠色發展聯盟。”
必須堅持“科學統籌、合作共生”原則,流域“共下一盤棋”,才能推進長江經濟帶健康持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殷云飛此次專門針對長江經濟帶發展帶來了一則議案。
“長江經濟帶發展應當建立起高位協調管理機構。”殷云飛說。流域經濟要獲得持續性發展,必須以生態為基,這同樣需要全流域樹立“一盤棋”的理念。他就此細化了四條建議:加強沿江濕地保護,建立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建立高危污染產品限制(禁止)制度,建立政府投資項目環保考核督查制度。
黃金水道要有黃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認為,建設長江經濟帶,重點應加快建設“長江經濟走廊”和“長江綠色生態走廊”。要構建流域綜合運輸體系,讓長江航運成為沿江發展和產業帶聚集的強大引擎;建設要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把一條環境優美、綠色清潔的“美麗長江”留給子孫后代。
“我們同飲一江水,共擔一份責。讓我們攜手擁抱長江、協力呵護長江。”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市長萬勇說出了沿江億萬民眾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