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云朵/它輕悠悠地飄它軟綿綿地繞/十月的陽光下在大地奔跑/高高的山梁/它靜靜睡著在夢里遠眺/古老的飛歌唱滿秋夜春曉/煙袋留著阿爸的味道/花帶繡著阿媽的味道/米酒飄著豐收的味道/飛歌唱著家鄉的好……”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歌手雷艷以一曲《家鄉的味道》唱出了對家鄉的款款深情。
雷艷出生于貴州黔東南自治州施秉縣,從小在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濃厚的村寨成長,對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歌舞文化耳濡目染,也極為喜歡。“歌舞等少數民族文化,可以說是少數民族同胞幸福感的載體,”雷艷說。
“我是一名來自基層的少數民族代表,也從事民族歌舞事業,所以我會一直呼吁大家保護民族文化。”雷艷自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每年都提建議呼吁關注和保護民族文化。
唱響中國的《家鄉的味道》
雷艷演唱的《家鄉的味道》中,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她把對家鄉的熱愛,對苗族文化的熱愛,都融入到悠長的歌聲中。舞臺上的雷艷,美麗大方,歌聲悅耳。在全國兩會現場見到雷艷時,一身黑色外套、長褲的她,長發披肩,說話輕柔。
這幾年的全國人大開幕會,雷艷都會穿著苗族盛裝出席。艷麗的苗繡、高揚的銀飾每次都會吸引眾多的記者拍照。雷艷說,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歷史文化,每當記者拍照時她都感覺非常自豪,因為這就是對苗族文化的一種傳播。
在貴州黔東南自治州,盛開著一種花,名叫刺梨花。每逢盛夏,滿山遍野,黃澄澄的,一簇擁著一簇,像滿天星,又像小酒壇,渾身帶刺卻不扎手。這是一種極普遍、平凡的花。而刺梨花的果實卻能釀造出香醇的美酒。出生于黔東南州施秉縣的雷艷,曾經默默地唱著歌,悄無聲息地綻放,如今,隨著一曲《家鄉的味道》唱響祖國大地,她忽如驚雷般的驚艷亮相。
目前,雷艷演唱的《家鄉的味道》入圍了“唱響中國———群眾最喜愛的新創作歌曲”36進10的評選中。當得知歌曲被廣大人民所喜歡時,雷艷很開心“非常感謝孫紅鶯和浮克二位好朋友,這首歌對我個人來說,就像是一份禮物,更是一份驚喜,很喜歡它。孫紅鶯曾經告訴我這首歌會給我帶來好運,真沒想到它真的靈驗了。”雷艷開心地說道。
“他們都很了解我,所以每每唱起這首歌時,總有說不出的歡喜之情,總能想到家鄉的點點滴滴。《家鄉的味道》還有很強的畫面感,每句歌詞都能映射出貴州的畫面,既有民族氣息,又顯得十分時尚,而且朗朗上口的旋律比較容易讓廣大歌迷接受。”雷艷這樣分析歌曲受歡迎的原因。
對于未來,雷艷始終堅持音樂這個愛好和理想。目前她一直在籌備個人首張專輯。與此同時,她希望等到積累夠了經驗,擁有了更多的音樂閱歷之后回到校園,把自己感悟到的對音樂、對民族文化有價值的東西,帶給對音樂同樣執著的學子們。讓民族音樂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而呼吁
雷艷的家鄉施秉縣,具有美麗的青山綠水和豐富多彩的苗族文化。作為一個歌者,她用自己的歌唱向世人展示和傳播苗族文化藝術,并以自己的實踐來堅守苗族文化的精神陣地。
作為一直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大代表,雷艷近年來一直在關注鄉村文化,特別是傳統村落文化,連續兩年通過議案,在全國兩會上呼吁保護傳統村落中的“人”和“活著的文化”。雷艷說,她愿意不遺余力地呼吁,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傳統村落的“人”和“活著的文化”的保護中去。
雷艷向記者講述了她到黔東南一個少數民族村寨調研時的經過。在村寨里,她被當地人認出,立即被村民圍起來請她給大家唱歌。“大家圍著我,越圍越多,不停地要我唱歌,有幾個人跑回去搬來了音箱設備,”雷艷說,這些少數民族同胞能歌善舞,一個“個人演唱會”很快就變成了一場大聯歡。
“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下午四點,想走都走不了,一是盛情難卻,二也是被那種氣氛所感染,”雷艷說,當時會唱的主動跟她對歌,歌曲都是用當地少數民族傳承多年的調子即興唱出,會演奏的都拿出蘆笙、二胡等樂器,會跳舞的更是伴著歌舞盡興地跳起來,男女老幼無拘無束,唱著跳著,所有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
“這就是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方式,農忙時就干農活,農閑時就用歌舞表達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雷艷深受感動。她意識到,少數民族文化的體驗感和幸福感,就是在這種歌舞中不斷地傳遞著。
但遺憾的是,雷艷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近年來,承載少數民族文化的很多載體正在隨著傳統村寨的消失而消失,有些村寨甚至沒有供村民唱歌跳舞的地方。
“走進一個寨子,四周是煙霧繚繞的吊腳樓,青青的小河上跨著一道道的風雨橋。”雷艷說:“我很想過這樣的生活。但是因為受到現代技術的沖擊,歌曲和口哨的傳情達意的信息傳遞功能逐漸弱化,現在人們基本上是通過手機短信聯系,游方坡對情歌成了最遺憾的浪漫。”貴州是一個勞動力大省,勞動力輸出嚴重,很多村寨成了空寨。
“我們看到政府為了保護民族文化,開始在學校推廣民族體育教育、民族音樂藝術的教育,推行三語(漢語、英語、少數民族語言)教學。我覺得學習苗歌并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就能學好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在節日氛圍中去感受去學習。”雷艷認為:“保護民族文化,政府也在做,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老百姓自發地去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和藝術,這就需要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要讓他們真正從民族旅游開發中受惠,真正感受到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因此,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雷艷連續四年都把關注點放在古村落等民族文化的保護方面,包括古村落消防安全、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等。今年兩會上,雷艷就建議選擇具有示范性的村寨進行保護。此外,她還通過網絡、微信朋友圈等發出倡議,用實際行動履行代表職責,響應中央網信辦精準扶貧“9+1”倡議,發出“致敬古村落:‘9+1接力保護千年苗寨”倡議活動,征集文化學者、網友、企業、智力機構力量,參與貴州施秉屯上苗寨文化保護和智力扶貧活動,具體參與到文化保護和經濟建設中,以探索傳統村落保護的政府和民間互動機制。
雷艷說,據她調研發現,施秉屯上苗寨是一個具有千年“刻道”文化傳承的村落,屯上苗族刻道文化內容深刻、豐富,所謂“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苗族酒歌的一種,它的主要內容刻于圓形竹木之上,當地人們持棒而歌,也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歌詞,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但由于近年來,隨著苗寨的青壯年外出打工,加上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等原因,當地的文化流失非常嚴重,建筑也同時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其中的“活著的文化”,如歌、舞、語言、節慶等,正逐漸消解。
雷艷決定,通過公開征集,邀請文化學者、古建筑保護專家和企業,一起參與屯上苗寨的文化保護,以及經濟建設,讓“活著的文化”進一步彰顯,成為促進旅游等發展的強勁動力。具體為,邀請由文化學者、建筑專家等方面的9人,參與到文化建設中,同時,通過向社會公開眾籌,用“9+1”的方式參與屯上苗寨的古村落文化保護,讓無數個“9”的力量參與到屯上苗寨這個“1”中,通過“9+1”眾籌,打造一個古村落保護的文化樣板和經濟發展樣板。其中,第一批眾籌將向社會籌集20萬資金,用于當地蘆笙場建設、文化博物館完善、建筑物修繕。參加文化公益眾籌項目的網友和支持者可選擇從9元、99元、999元、99999元直到99999的5個不同的資金支持。資金將由專業的機構運作,邀請律師、社會公益人士、媒體和工作機構參與監督。
以歌曲《家鄉的味道》成名的雷艷,唱的是苗族歌曲,宣揚的是苗族文化,作為苗族的全國人大代表,雷艷鐘情家鄉,對家鄉人民有著濃濃的感恩與熱情。在采訪的最后,記者祝福雷艷創作出更多屬于家鄉的作品,也祝愿苗族同胞的日子越來越好,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