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尹偉倫是個大忙人。每次約他采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唯獨例外的是,一說想了解他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提案,馬上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復。還有一點雷打不動,每年“兩會”閉幕之后,他都會擠時間及時向學校師生傳達領會精神,與大家分享對生態文明事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建議,暢談參加盛會的收獲、體會。今年亦是如此。
抓緊啟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
今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受到了尹偉倫的關注。他特別注意到,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森林生態安全時,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強調指出:“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提高森林質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質量并重、質量優先”,并明確指示要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他說,這為新時期我國林業現代化建設發展指明了方向,應盡快加以實施、爭取盡早啟動。
尹偉倫直言不諱地說,森林質量不高,生產潛力發揮不出來,生態功能自然就低下,這是我國林業最突出的問題。
目前,世界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為131立方米,德國、新西蘭等林業發達國家更是達到300多立方米,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8立方米以上。而我國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只有89.79立方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1.21立方米,不到德國的1/4;每公頃森林年均生長量為4.23立方米,只有林業發達國家的1/2左右;人工林每公頃蓄積僅為52.76立方米,不到新西蘭的1/5;用材林中可采蓄積僅占23%,生態功能好的森林面積只占13%,質量等級好的森林面積只占19%。
對此,尹偉倫憂心忡忡。他認為,森林質量低下直接影響森林的多種功能發揮,難以適應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的基本要求。
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尹偉倫認為,長期以來,我們林業“重兩頭輕中間”,只重視造林綠化和采伐利用,忽視中間的撫育經營過程與技術。由于森林經營規劃制度缺失,政策扶持不到位,理論技術體系落后,采伐利用方式簡單粗放,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森林經營嚴重滯后,森林撫育歷史欠賬多,過密過疏林分多、密度適宜林分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森林結構不合理。這些問題的突出表現是,難以真正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維護國土安全、淡水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生態安全以及木材安全的功能。
尹偉倫說,我國中、幼齡林占森林總面積的64%,具備培育優質高效森林的天然稟賦和機會,森林質量提升潛力巨大。根據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分析,現實林分生產力未達到其生產潛力20%的占43%,達到20?50%的占26%,達到50%以上的只占31%。林地生產潛力遠未充分發揮出來。
搞研究出身的尹偉倫,喜歡用數據支撐自己的觀點。他說,科研結果和生產實踐證明,經過科學合理的撫育經營,調整優化森林采伐利用方式,我國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可增加20?40%,北方森林的生產力可達年均生長量7立方米/每公頃,南方可達15?20立方米/公頃。相對于現有森林年均生長量4.23立方米/公頃,提質增效有很大空間。
據實地調查,哈爾濱市丹清河實驗林場通過十多年近自然多功能經營,森林蓄積量由160.8萬立方米提高到207.5萬立方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由120立方米提高到152.6立方米,林木凈生長率由2.75%提高到5.2%。
他興奮地指出,如果能加強對森林的撫育經營,用二三十年時間,將我國的森林蓄積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狀況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相適應的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將基本建成,森林生態功能將顯著增強,生態容量將明顯擴大。
這些變化具體表現在五個
方面。
一是森林資源總量將大幅度增加。全國森林蓄積量將由現在的151億立方米增加到230億立方米,增加79億立方米。
二是森林碳匯將大幅度增加。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將由現在的84.27億噸增加到130億噸以上,增加45.73億噸。
三是森林蓄水保水量將大幅度增加。森林每年涵養水源蓄水量將由現在的5807.09億立方米增加到6980.09億立方米,增加1173億立方米(相當于3個三峽水庫容量)。
四是土壤侵蝕量將大幅度減少。森林每年保育土壤量將由現在的81.91億噸增加到97.91億噸,每年土壤侵蝕量減少16億噸(是目前全國主要江河流域每年土壤侵蝕量的1.3倍)。
五是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將大幅度提升。森林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態服務價值將由現在的12.68萬億元增加到31萬億元以上,增加18.32萬億元。
如何通過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森林經營、提升森林質量?尹偉倫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尹偉倫呼吁,將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列為供給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工程給予重點支持。由國務院制定印發中長期《全國森林經營規劃(2016—2050年)》。
他建議,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目前,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的森林撫育補貼資金59.5億元,平均每畝補貼100?120元,只能安排撫育任務5300萬畝,資金總量少、補貼標準低,難以滿足森林經營實際需要。建議將森林撫育補貼標準由現行的平均每畝100?120元提高到300元,每年安排補貼資金360億元;二是加快推進林木采伐管理改革。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依據的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加快修訂相關技術規程和管理辦法,推動以皆伐、輪伐等簡單的森林采伐利用方式為主向漸伐、徑級擇伐、單株木擇伐等更高水平的精細化采伐利用方式轉變,改變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狀況;三是加強林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營林機械設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內容,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力度,改善林業生產條件,提高機械化水平。
尹偉倫說,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重在精準提升。一要分類管理、分區施策、科學經營。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定位,實行重點公益林嚴格保護、兼用林多功能經營、商品林集約經營策略,將森林經營方向、經營目標以及多功能森林經營理論和技術體系落實到各經營區,落實到山頭地塊;二要完善森林經營技術體系和技術標準。研究推廣不同森林類型經營作業法,建立健全森林經營相關技術標準,依據國家標準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地方實施細則(或地方標準),加大執行力度,提高森林經營的針對性和操作性,科學規范開展經營活動;三要把現有中幼林作為撫育經營重點。加大森林撫育規模,加快森林撫育步伐,還清歷史欠賬,使現有中幼齡林得到及時全面撫育,并適時、多次、持續開展撫育經營。針對退化的低效林,采取補植補造、促進天然更新等撫育措施,加強退化林修復,促進森林正向演替。
發展油用植物產業助推精準扶貧
2013年11月,習總書記走進了湘西花垣縣排碧鄉的十八洞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要求。
今年3月8日,習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的審議時,他又一次問起了精準扶貧的情況。
尹偉倫清楚地記得,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尹偉倫說,林業在精準扶貧上應該也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他的提案之一,談的就是大力發展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油用牡丹和文冠果,都是原產于中國的優良木本油料植物,耐干旱、耐瘠薄、耐鹽堿,抗寒能力強,適應范圍廣。它們都被列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中重點發展的樹種。尹偉倫說,這些木本油料植物完全可以在荒山禿嶺地區廣泛種植,實現不與農爭田,不與人爭糧的發展糧油之路,對解決我國食用油短缺和農業耕地不足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
尹偉倫強調,我國6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區,林地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希望和潛力所在。
油用牡丹和文冠果技術要求和市場門檻都不高,又可以兼顧經濟和生態兩個效益的發揮。據計算,種植油用牡丹和文冠果僅第一產業一畝地一年的產值就達到8800元,遠遠高于2300元的國家扶貧標準,而且長期受益。因此被很多群眾稱為“種植油用牡丹和文冠果,半畝地可脫貧,半畝地可致富!”。尹偉倫說,非常適合在山區大面積發展,以及在退耕還林工程中采用與推廣應用。這是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脫貧致富的理想方式。
尹偉倫稱,截止2014年底,全國油用牡丹種植面積為98萬畝,主要分布在山東、甘肅、陜西、安徽、河南等25個省份,油用牡丹加工企業24 家,年產牡丹籽油2000噸;全國文冠果種植面積為50萬畝,主要分布在甘肅、陜西、內蒙、遼寧、吉林、河南、山東等14個省份。文冠果加工企業10余家,年產文冠果油200噸。這是一個剛剛興起的新興產業。它的發展有待政策引導和政策支持,也有很多科技提升問題有待支持立項、研發與推廣。
從目前全國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市場及群眾認知程度較低、產業化水平有待加強等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產業發展,推動今后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實施“精準扶貧”偉大戰略、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尹偉倫鄭重地提交了一份提案。
尹偉倫建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擴大宣傳,使全社會認識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大做強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產業;要將油用牡丹和文冠果套種的模式作為當前扶貧攻堅的抓手和平臺,在全國適宜區域推廣;在中國退耕還林工程將要更新的面積和新安排的面積中,將油用牡丹和文冠果套種的模式作為主導模式進行推廣。
尹偉倫呼吁,科技部門應該拔出一定的科研經費,對木本油料優良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深加工技術等科技問題給與支持立項研究;財政部門批準建立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相關基金,并予以資金支持;林業部門將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種植面積納入林木覆蓋率計算范圍。
“要制訂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以促進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產業發展。”尹偉倫說。
國家公園建設重在保護生態系統
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2015年中央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系列文件中對建立國家公園提出了具體要求。
今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召開。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著力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遺產。要整合設立國家公園,更好保護珍稀瀕危動物。”
尹偉倫說,習總書記的講話更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公園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保護的根本要求。也表明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加快國家公園建設,是我國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改革措施,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創新和亮點。
國家公園是保護地的重要類型,其概念源自美國,后為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所采用。目前世界各地共建立了約5200余處國家公園。
尹偉倫說,國家公園是國家為了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景觀和文化資源而特別劃定并管理的保護地,具有保護、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區發展等功能,是實現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區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將國家公園定義為“是指大面積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區域,重點是保護大面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設立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規模的生態過程,以及相關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特性。為公眾提供了理解環境友好型和文化兼容型社區的機會,例如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娛樂和參觀。”由于國家公園較好地處理了自然生態保護與資源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被看作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也是國家進步的象征。
去年1月,國家發改委會同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選定的9個試點省(直轄市),分別選擇了北京八達嶺、吉林長白山、黑龍江伊春、浙江開化、福建武夷山、湖北神農架、湖南城步、云南普達措、青海三江源作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到目前為止,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實施方案經過了第一輪評審及審查。
尹偉倫指出,這些試點方案編制水平參差不齊。總體上講,多數試點單位選址的基本生態系統破碎化比較嚴重。有些人為拼湊之感,甚至個別選地以歷史建筑古跡為主,旅游開發難以控制,缺乏自然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更不可能保證其動植物生態系統的完整生態過程。
針對當前有些省份、部門及社會對國家公園的內涵及功能認識有所偏頗、國家公園管理體制不明確、未能準確把握國家公園的內涵等問題,尹偉倫對國家公園建設的健康、科學發展提出了建議。
尹偉倫認為,要堅持“保護自然生態為第一要義”的國家公園建設宗旨。國家公園不是一般的供人游憩的公園。它是保護地的重要類型,主要是以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過程、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的,必須按照中央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堅持“保護自然生態為第一要義”的國家公園建設宗旨。在探索及建設實施過程中,既要借鑒世界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理念,又要深入總結我國自然保護的優秀經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國家公園建設之路。
尹偉倫建議,要盡快明確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克服試點區多樣化的利益訴求。目前,由于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尚未出臺,國家公園歸誰所有,由誰來管理,怎么管理等問題皆不明確。尤其是國家公園的政策、機構、資金投入等機制不夠明朗,各試點省在試點實施方案編制的過程中,涉及的利益相關方較多,使得管理體制不知如何規范,導致評審和試點工作也難以把握。
尹偉倫說,這些問題的明確,既可以為國家公園的規范審定指明方向,也能保證試點單位的選址及創新機制制定的正確可行,從而使中國的國家公園試點工作更加順利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