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素珍
明朝廷有一項規定,親藩受賜田地載于金冊,免繳全部稅糧,免除差役。這意味著大量占有土地、資產和資源的王公貴族以及官僚階層游離于稅收之外。明朝后期,免稅土地的范圍越來越大,大量應稅耕地滾雪球一樣集中在特權階層名下,變成免稅耕地。公元1502年,全國田地總數8357485頃,實際繳納田賦的土地只有4228058頃,僅占一半。額田減半,稅收收入自然減少。為了使稅收收入不縮水,朝廷開始加派田賦。如萬歷四十六年(1618),朝廷決定對每畝地加征田賦3厘5毫,后又加征3厘5毫。再過兩年,又增2厘,此為遼餉。后又加征剿餉、練餉?!叭A”之外朝廷又開征礦榷稅,“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毛”,使得整個國家“如沸鼎同煎,無一片安樂之地”,引發了嚴重的社會政治危機。
雖然崇禎皇帝殫精竭慮,勵精圖治,不耽聲色,兢兢業業,竭力矯正自明朝中葉以來導致皇綱不振的種種積弊,但亡國悲劇還是落到他的身上,他本人也落得景山自縊殉國的結局。
而終結大明王朝的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也勝如風卷殘云,敗也如江海決堤。其政權曇花一現的根本原因是兵驕、喪德,外加不懂稅收。他實行的是劫掠性的土匪財政政策。如果說崇禎帝是死于橫征暴斂,那么,李自成就是死于免稅劫掠。各走極端的稅收政策,最終使大明和大順走向殊途同歸的敗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