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倩茜 王笑
?
“互聯網+”與交通
◎文/韓倩茜王笑

“互聯網+交通”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互聯網+交通”就是指借助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理念,將互聯網產業與傳統交通運輸業進行有效滲透與融合,形成具有“線上資源合理分配,線下高效優質運行”的新業態和新模式,滿足公眾更便捷出行、更人性化服務和行業更科學決策的需求,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互聯網+交通”的模式,將盤活現有的公共交通資源,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大大方便市民的出行。
城市交通決定著城市的發展模式,目前,世界各國逐步形成了“以人為本”(公交主導)與“以車為本”(小汽車主導)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而與私家車相比,公交車具有低碳環保、節省財力的優勢,根據相關數據統計,3輛公交車就能替代135輛小汽車。但是,傳統公交車不準點、乘車擁擠、最后一公里需步行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市民的出行體驗。在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今天,為了滿足市民對公共交通不同層次的需要,“協議定制班車”這種“互聯網+公交”的新型公交形式應運而生。
“協議定制班車”主要是針對有著不同出行需求的20-40歲的城市上班一族,乘客可以通過其移動APP或者微信公眾號定制路線,點擊購票后,乘客可在站點中選擇起始站與終點站,同時看到下一班次發車時間和實時到站情況。在用微信錢包或支付寶購票后,乘客會收到標有班次、車牌號、座位號的電子票,在乘車時只需將電子票給司機看后即可上車。啟程后,“協議定制班車”將按照預定站點路線行進,乘客通過微信購票的數據,會實時傳送至車上。即將到每個站點時,車上廣播會自動提醒有幾名乘客下車,幾名乘客即將上車。如果乘客因事無法趕上公交,購票款也會退回給乘客。同時,乘客在車上還可享受無線網絡服務。這種以網絡購票、專人專座、節能高效為特點的新型公交形式,讓“人等車”變成了“車等人”,彌補了城市公交的不足,為市民日常出行提供了新選擇,也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出了新思路。
除了新型的互聯網公交車外,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許多城市也推出了公交手機APP,例如“北京實時公交”、廣州“沃·行訊通”、深圳“交通在手”、杭州“交通·杭州”、蘭州“愛城市·智慧公交”等?!肮怀鲂小盇PP除提供站點查詢、線路查詢和換乘查詢外,還與電子站牌結合,通過它可查看公交實時到站信息等,為市民乘坐公交車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過去,人們打車的方式多為電話召車或路邊揚招,在早晚高峰、雨雪等惡劣天氣或車站等重點區域,常常遭遇打不到車的情況。同時,出租車司機挑客、拒載、不打表高價宰客等不文明現象比較突出?!按蜍囯y”成為中國諸多城市的“通病”和“頑疾”。而打車軟件的出現,不僅改變了這種傳統的打車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打車難”問題。乘客只需要在手機里安裝一款打車軟件,并通過軟件發布自己的所在地址和目的地“下單”,附近的出租車司機看到這條信息后,根據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單”,乘客到達目的地后,在線支付司機車費,即可完成此次打車過程。此外,乘客和司機還可獲得打車軟件運營商提供的相應補貼。因此,這種既方便又實惠的現代化出行方式不僅受到乘客的青睞,也受到出租車司機的追捧。
談及打車軟件,讓人們首先想到的無疑是“滴滴出行”。這是我國知名的免費打車平臺之一,被譽為手機“打車神器”,甚至被稱為互聯網出行領域的“行業霸主”。在“滴滴出行”平臺上,出租車業務每日訂單約為300萬人次,專車業務日單約400萬人次,順風車日單約60萬人次,企業用車已服務5011家企業,代駕業務峰值時日單約50萬,滴滴巴士在北京、深圳已開通了500條路線。同時,擁有135萬出租車司機、200萬專車司機、460萬順風車司機和100萬代駕司機。目前,滴滴已從3年前的出租車打車軟件,成長為涵蓋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及大巴等多項業務在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其核心戰略目標是在未來3年時間里每天服務3000萬用戶、1000萬車主,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3分鐘內叫到一輛車。
較之于傳統的打車方式,打車軟件具有明顯優勢。在大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打車軟件利用移動互聯網特點,將線上與線下相融合,從打車開始到下車使用線上支付車費,將乘客與司機緊密相連,形成一個O2O完美閉環,在改變傳統出租車司機等客方式的同時,最大化節省了司機和乘客雙方的資源與時間,最大限度優化了乘客的打車體驗。此外,打車軟件可使全國130多萬輛出租車每天減少40公里至50公里的空駛,平均每天節省汽油4升至5升,在有效緩解城市出行矛盾的同時,還為節能減排做了有力貢獻。
過去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呈幾何式增長,汽車從最初的運輸工具逐漸進入家庭,變成了日常出行工具。以沈陽為例,2015年沈陽汽車保有量已達170萬輛,接近每5個沈陽人就擁有一輛汽車。車位緊張帶來的停車難題不僅是車主的煩惱,更成為困擾全社會的問題。對于車主來說,經常因找車位、搶車位引發矛盾。對于停車場管理方來說,停車設備和管理方法落后,車位空置、停車效率低,直接影響經營收入。對于城市管理方來說,停車難造成的亂停亂放現象更是變相對城市動態交通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2015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政策的指導意見》,指出了現在傳統停車場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提出要推行停車場智能化發展,積極解決停車難問題。數據機構艾瑞發布的首個《中國城市智慧停車指數報告》顯示,北上廣深四城市停車位平均缺口率達76.3%,北京只有三成多車輛有固定正規車位,深圳則不到兩成。而與此同時,停車場泊位平均空置率卻高達44.6%、可有效重組車位資源的智慧停車場覆蓋率不足一成。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發展和普及智慧停車,成為破解停車難問題的關鍵。一些城市對“互聯網+”停車軟件的智慧停車方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在深圳,一款名叫“宜停車”的軟件幫助市內大街小巷的路邊停車位實現了智能化。車主在路邊停車位停車,必須在5分鐘內完成停車費的支付,否則就會被自動檢測出來,然后等待車主的將是罰款。這款停車軟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深圳存量停車位嚴重不足的短板。據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這套系統從開始實行至今,深圳路邊臨時停車累計注冊人數達到78萬多人,累計充值6719萬元,累計繳費3409萬元。
打車用電召、電子導航、交通監控……“互聯網+交通”讓公共出行需求和智慧服務更好結合的同時,也在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智能交通的產業圖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出行、工作和生活。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作為“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見,“互聯網+交通”將迎來一個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實現居民智慧出行,建設智慧城市持續貢獻力量。
□本欄編輯/厲飛
本欄目與遼寧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