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前名
“全球很多投資者都在擔心中國經濟要比官方數字所顯示的更為疲軟,他們也想知道中國政府是否能夠有效控制局面。”日前,在對習近平主席的書面采訪中,《華爾街日報》表示出了這一擔憂。
中國經濟究竟如何?類似話題一直頗受外界關注。這背后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在于過去數年里,中國經濟憑借著自身的優異表現一直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然而,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去年夏天對中國來說是個“多事之夏”:股市直線下跌,人民幣貶值,實體經濟發展也在放緩。因此,有人擔心中國還能否擔當起全球經濟引擎的角色。
去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7%的增速放之全球主要經濟體,依然名列前茅。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經濟如今的體量,其所帶來的增長規模更是驚人。去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高達30%左右。而稍早之前,聯合國拉美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亦預計,2015年中國經濟如實現7%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達7000億美元,從而超過GDP增速高達14.2%的2007年。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遭遇到挑戰,但正如習主席所言,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
當前,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
不僅如此,中國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有著十三億多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把自身事情做好,就是對穩定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而且,中國有能力也有意愿讓更多國家分享自身發展的紅利。
經濟低迷時期,需求是最為寶貴的資源,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未來,伴隨著經濟發展對消費需求的進一步倚重,中國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購買者的角色。
此外,中國對外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正成為全球重要的投資來源地。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有200多種工業品居世界前列的國家,中國有著足夠多且并不落后的富余產能可以輸出。對于那些需要通過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來實現自身發展的經濟體而言,中國完全可以承擔起資金、產能和經驗提供者的重任。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