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近日,看到《人民日報》上一篇文章,《講原則也要有辦法》,讀后令人收獲頗多。
文章作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她去基層采訪,跟幾位環保局長聊天,問起新形勢下環保局長的處境,是否還是頂得住的站不住,一位局長講了一個“段子”;好在不長,我摘錄下來,供各位欣賞。
這位局長的“段子”說: “市長三次拿了三個項目,問我的意見: ‘你看這事能辦嗎?按照環保法、環評法也好,各種技術規范也好,這三個項目肯定都是不行的。可我要是直接回絕,一次、兩次、三次,市長就對我有看法了, ‘這小子就是跟我對著干!之后肯定得找茬兒修理我,我最終的下場就是雖然頂住了,但也倒下了。必須堅持原則,但也得講方法。”
于是,這位環保局長這樣說: “第一件事,我說這事能辦,就是項目的選址有問題,咱們給他們找某某工業園,位置合適,也不違反各種規定;第二件事,我說這事能辦,但是這個企業的排放水平必須提高,符合標準;第三件事,我說這個真不能辦,咱要是辦了,將來有啥問題,不管是您還是我,就算退了休,也得被追責。”環保局長回答市長的問話時,話雖然說的“很軟”,卻說明了條件,講明了原則,維護了法律,有理有據,令市長口服心服。
我們講話時,并非“良藥”就一定非“苦口”不行,并非“忠言”就一定“逆耳”才行。領導也是人。所以,回答領導問話時,不能只顧自己痛快,不考慮領導感受,不顧及領導臉面。雖然領導有大胸懷,有大智慧,不會斤斤計較,但也要把“良藥”弄得“口感”更好一些才好,把“忠言”說得更“順耳”一些,才不會讓領導尷尬。這時,需要把說話的藝術運用好;讓話說出去,既講原則,又充滿了智慧和藝術,從而達到“講規則,講法律”的目的。
古人云: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屬于情商范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智慧。粗俗的人說話,情商不高的人說話,往往缺乏一種美的意蘊,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不考慮別人能不能接受,這樣,只會打碎世界上原本美好的和諧;而睿智的人說話,情商高的人說話,則往往講究一種愉悅的境界、一種和諧的氣氛,顧忌別人的臉面。于是,婉轉的語言,美化了語言,使生活中許多可能傷害到別人的東西變得溫暖起來;就是堅持原則的話,也不必鋒芒畢露,刺痛別人。原本很多人并不想違背原則,踐踏法律,只是由于不懂。
社會有這么一說:“環保局長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可能與小權力斗不過大權力有關,是不是與環保局長“說話”不“順耳”也有關?如果大家像這位環保局長充滿了智慧,有這么高情商,能“站不住”“頂不住”嗎?不能否認,經過多年磨合,很多“頂得住”的人下去了, “站得住”的人上來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情商不高、說話水平不高也有關系。
美國人曾開玩笑說:當遇到事情時,理智的孩子讓血液進入大腦,聰明地思考問題;野蠻的孩子讓血液進入四肢,大腦空虛,瘋狂沖動。讓血液充滿大腦,頭腦才能清醒,選擇才會得當;反之,如果讓血液流向四肢和舌頭,就會做出蠢事,說出蠢話,沖動暴躁,口不擇言。這個玩笑,說的是孩子,卻讓大人深思:為什么我們不能像環保局長“讓血液充滿大腦”?
情商是一門藝術,說話更是一門藝術。決定話說得好不好聽,中聽不中聽,不在“口才”好壞,而在情商高低。穩定的情商,有利于找到更恰當的語言,找到不傷及任何人的語言,讓任何人都能接受的語言,既能表達思想、表明觀點、堅持原則,又能讓所有人不受到傷害。
況且市長和環保局長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地方的更好發展,為了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大家不是敵我矛盾,大可以把話說“軟一些”“順耳”一些。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