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橋
2012年蘇珊·凱恩的TED演講《內向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于內向的負面認識。這種負面認識很普遍,各行各業都有,連隔著屏幕不打照面的遠程教育都不能幸免。遠程教育協會、質量優先等遠程教育規范組織,均在其網絡課程的評審標準中設有“學生互動”這一項要求。2015年4月我在達拉斯的遠程教育協會年會上聽到文化人類學家伊藤瑞子的主題演講,也是談在這個鏈接的時代人們如何開展互動式學習。有意思的是,在隨后的一場報告中,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斯蒂芬·韋蘭德教授在題為《“典范做法”的問題:網絡教育反思》的報告中和伊藤唱起了反調,他說不能說學習都必須讓學生相互交流,有的人在獨處中學得很好。他還引述了蘇珊·凱恩的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我隨即下單購買,好好看了看此書。
即便是在看此書之前,我也不覺得外向高內向一等,但覺得內向和外向似乎是各有所長。現在可能一味排斥內向的人也不是太多了,但內向型性格的優勢如何發揮出來呢?我正是帶著“怎樣善用你的內向”這個問題看這本書的。總結下來,內向者想利用自己的“競爭力”,可做如下考慮。
學霸。在小學階段,外向型的孩子成績更好。但到高中和大學之后,內向型性格的學生普遍成績好過外向型性格的學生。二者智商均等,但在注意力的“帶寬”使用方面卻大有不同,太喜歡熱鬧的孩子精力分散太多。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過于追求結果,遇挫容易放棄。內向者不急著顯擺,恒心和毅力更好,在近來頗為風行的“堅毅”(grit)一說上略勝一籌。有調查顯示,在各項國際水平比賽上,成績比較好的那些國家的孩子,也通常是耐力、恒心最強的。這些個性力量和學習成績不無關聯。美國的亞裔通常給人不善言辭、埋頭學習的印象,這也使得他們成為在學習上拔尖的模范民族。在華人越來越多的加州,甚至出現了“白人大逃亡”的局面,因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感覺拼不過華人。只不過需要警惕的是,這種優勢據說在畢業時就結束。美國職場文化崇尚張揚、表現,你不說沒人知道,所以亞裔的劣勢就紛紛表現出來了,形成了“竹子天花板”。這種情形并不是無可救藥的,如果多掌握一些美國社會的“潛規則”,就可以克服這些弊病。
擇業。有不少職業非常適合內向者,包括寫作、科學研究、藝術等。如果你更喜歡沉思默想,喜歡精神生活多過物質生活,這些職業對你來說都不錯,內向的性格和獨處的習慣還會幫你大忙。牛頓、肖邦、普魯斯特、奧威爾、羅琳(《哈利·波特》作者)、蘇斯博士等人都是深度內向者。他們的性格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成就。還有一些職業,比如教師,內向的性格也不一定對你有多大妨礙。在美國的大學里,內向型人士比比皆是。
演講。或許你會說,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很多內向者害怕公眾演講,羅斯福夫人就是個例子。羅斯福在39歲時患上小兒麻痹癥后,一度想退隱鄉間做鄉紳。羅斯福夫人無奈之下開始替他張羅公眾事務,讓羅斯福得以延續其政治生涯。后來內向的羅斯福夫人居然可以開記者招待會,上電臺做脫口秀等。為什么會這樣?很多時候,內向者能口若懸河地針對自己熟悉的話題發表演講,但是他們不善于和陌生人拉家常。在求學、工作當中,內向者不妨揚長避短,回避暴露自己短處的家常場合,抓住機會去做有所準備的演講、演示。技術也能助內向者一臂之力,比如而今演講很多人都使用PowerPoint、Keynote等技術工具,避免緊張所導致的困境。
交往。通常情況下,性格開朗能成為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性格開朗的人善于經營關系。不過也要知道,關系的和諧、矛盾的解決,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往往是外向型性格的短板。內向者對周圍環境敏感,能洞察細致入微的變化,通常也更有能力體諒他人的處境,能夠理解甚至討論外向者容易忽略的“沉重”話題。內向者和人相處,容易以己度人,更有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他們可能不會狐朋狗友一大堆,但是容易與人建立長久的友誼。內向者對自己的言行通常更自覺,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更清楚。
理財。這一點也有些違反常識,通常大家覺得發財的一定都是那些風風火火的外向者。《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說外向型的人比較急功近利,容易受高回報的刺激,容易受外界波動的影響,對風險有時候視而不見。這本書中甚至稱金融危機是過于冒進的外向型人士造成的,或者說是外向者搞垮了華爾街。內向者則處事謹慎,不大容易隨大流,常常見好就收。巴菲特就是一個深度內向者,他有句名言:“只要你有尋常的智力即可,你需要的是那種克制沖動的秉性,以免冒失地陷入危險。”
領導。如果下屬被動消極,需要人時常督促,外向型領導更合適。但在一些極需創意的行業,領導氣場太強、太張揚、太壓迫,會妨礙屬下意見和創意的自然形成。這樣的團隊,內向的領導更適合一些。甘地、戈爾都是極其內向的人。甘地開會之前,對于很多問題極有看法,甚至都寫了下來,可是開會的時候卻害羞得一言不發。“我的害羞事實上是我的盾牌、我的防御,它讓我成長,它幫助我尋求真相。”過早發言可能讓人陷入某種姿態、見解。少說多聽、延遲判斷,能讓人看到新的視角。一個領導開會的時候過早發言、定調子,會形成瀑布效應,觀點會傳下去,不利于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總的來說,此書對于內向和外向的看法比較辯證。內向和外向就好比陰陽的搭配與交錯,其好處、壞處可能“此消彼長”。例如外向者更瀟灑風光,但更容易出軌,家庭不穩定。外向者更喜歡刺激和鍛煉,可是出事的情形也更多。
另外,內向和外向可以轉化。內向型性格就好比左撇子,沒有必要依據“性格開朗”的社會價值取向將其強扭過來。但是不是說,內向既然這么好,那么大家就都各行其是,誰也不搭理誰好了?有時候人為了尊重他人,適應社會場合,也必須做一些變通,比如適當拉升一下自己,根據環境外向一些,不要顯得自己格格不入,這樣有失謙卑。由于自己的性格而去顯得自己高人一等,則什么性格都不好,管你是外向還是內向。需要注意的是,內向的人老是去扮外向,是很累很耗電的,需要經常有獨處的環境來給自己充電。外向型性格的人在內向的氛圍里待久了,也不健康,需要有適當的刺激環境,好讓自己的身心得到調整。
現在可能很多人都不再反感和歧視內向者了,可是內向的力量能否發揮出來,還是事在人為。但愿上面的這些總結能讓內向的朋友獨自和解;同時,也希望大家善用自己之所長,把文靜的力量使出來。
(摘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