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曉韻
?
我國碳金融發展與風險防控
文/鐘曉韻
摘要: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備受世人關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量供給國,我國如何促進低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己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本文敘述和分析我國目前碳金融市場現況、面臨的問題,就碳金融市場風險的防控和我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的發展進行探索。
關鍵詞:碳交易;碳金融市場;防控
碳交易是指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各國經過多年艱難的談判,于1992年5 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通過《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議定書》中明確新了途徑:用市場機制解決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即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在市場流通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金融市場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有價值商品所進行與其相關的金融交易活動。按目前的發展速度,不久的將來碳交易將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場。
(一)碳交易市場現狀
1.碳市場的建立促進了碳項目(CDM)發展,地域經濟發展水平高低與碳項目數量呈負相關。發達地區技術水平較高,能源利用率較高,邊際減排成本較大,生活狀況好,故改革與改變的動力不足;而經濟較欠發達地區,為了經濟增長政府和企業都希望利用擁有豐富的風能、水能等自然資源,迅速改變相對落后的技術,以趕超發達地區,因此減排動力潛力很大。
2.交易所交易冷清,成交量相對較小。由于沒有嚴格的減排政策和制度,企業的減排責任只是形式浮淺、趨動力不足,以至市場碳交易主動虛弱、需求不大、成交量小,交易所利潤甚小至虧損。
3.配套制度和監督管理不完善。企業排碳配額分配方案只是在試點,排放監測制度設計問題還不明確,沒有監督企業規范排碳而導致排放量失控,制度的不明確和碳金融產品單一等直接影響交易的進行。
4.碳金融交易市場中商業銀行的參與度不高。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業務還處于探討和認識階段,對碳金融業務不太了解;碳金融市場缺乏可抵御大型風險措施,碳金融產品與服務較單一,缺少創新。
(二)碳金融交易機制面臨的問題
1.碳項目交易費用高昂。碳交易市場風險性較強,對企業社會責任心要求高、技術復雜、建設周期長,相關核證成本高、周期長、程序復雜,企業要成交往往在交易費用之外還要付出一系列的額外成本(如信息成本、違約保證金等),這使得相關市場的交易成本要顯著高于成熟市場,與初始通過市場機制優化碳減排資源配置的構想相違。
2.碳交易市場缺乏統籌規劃。碳交易所基于碳項目的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推介,大多數交易都在場外協商方式進行,由于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缺失和配套碳金融體系不完善,導致不同交易所間各自為政,相互競爭。沒有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削弱了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影響力和議價能力。
3.碳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碳金融市場尚不成熟,相關行業準入機制尚未構建,專業人才更是奇缺,這使得我國的碳金融配套服務體系遲遲未能建立起來。
4.產業模式低級,缺乏定價能力。雖然我國己經是碳項目的最大輸出國,但由于不具有該專業信息優勢,對國際規則和國際市場缺乏了解,失去了相應的權重地位,不能在國際碳交易中掌握信息優勢,缺乏議價能力,使得碳交易產業鏈中只能處于最低端。
(一)主要風險
1.不確定政策性風險。國際碳會談多次不能達成“完整”的共識,這對未來國際減排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投資者都采取了觀察再行動、研究再行動的策略,明顯阻礙了新項目開發的積極性;政策性的配額分配計劃可能因履約條件和政府態度的變化而變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長期政策不確定性加大了碳金融市場的投資風險。來自國際政策性的風險是爭議最大、變數最多,其風險程度最強。
2.流動性風險。由于各國碳金融市場的政策標準、價格水平均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統一的市場體系;標準、目標或政策存在斷續,導致同一市場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產生流動性問題;碳金融產品間仍然存在行業、種類等的差異,使得價格表象對投資者投資策略誤導,并可能引發嚴重的投資風險。
3.政治風險。碳金融產品與政策是相關聯產物,而且需要以國際合作為背景;國家層面和學者之間的觀點差異激劇爭鋒,從而存在著各種與政治性和陰謀性相關的猜疑、阻滯,引發了政策面的巨大風險。
(二)風險的成因
1.相關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由于碳金融配套政策與制度的缺失,缺乏統一的組織機構,缺失統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場和科學有序的碳金融市場運行規范。在這種缺乏公平、透明與公正的交易環境中,金融機構受到了極大的制約。政府對低碳經濟的鼓勵性政策往往只停留在倡導與宣傳的層面上,而在具體的財政與稅收激勵方面較為缺乏。
2.國際局勢前景不明。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由于來自國際政治局勢的變化、經濟滯阻的壓力仍然是我國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

3.主體認識不足與專業人才缺失。由于碳金融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對它的認知猶如霧里灌花,只知其一隅,不見其全局,碳交易市場的容量過小,金融機構缺乏進入的動力,相關人才培養處于空白階段。
4.碳金融服務組成架構尚不健全。碳交易市場尚未成熟,市場投資主體成分復雜,銀行等金融機構仍持觀望態度,缺乏對碳交易相關操作模式和交易規則學習與了解的興趣;入市的機構數量稀少,碳金融衍生產品少人問津,碳金融相關機構少人涉足。
(一)建立規范的碳交易市場體系
面對來自國際政策性的風險,我國應主動采取措施,從國家層面應對可能存在的政策風險。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和加強政策指導,從制度上進行配套的改革,健全規范的碳交易市場體系。
1.通過立法方式明確發展目標,用法律來保障碳金融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合理定位,強化碳金融主體和產業界的市場的預期工作。
2.在政策面上加大引導低碳經濟發展的力度,政府應通過低碳項目稅收優惠、碳信貸擔保等政策支持,增大資本投入低碳經濟的建設。
3.通過立法,建立鼓勵企業參與國際碳市場的機制,加強與國際主要碳市場的合作,提高其影響力,并在國際間取得認證體系、減排標準和產品服務等方面認可,形成較強的參與能力,從而使我國在國際碳市場競爭中取得重要地位。
(二)建立嚴格的碳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從風險監控機制入手,運用技術手段,構建涵蓋碳金融交易市場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控的一整套風險防控體系,實現風險防控的實時和有效。
1.構建碳金融風險監控機制
(1)建立交易準入機制。建立起全面的碳排放權交易準入機制, 對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進行資格審核,嚴格審核交易機構的準入資格,確保行內運行的規范、合理、自律和風險控制。
(2)提高行業管理自律性。提高自律管理的自覺性及行業自律的重要性和權威性,可減少、糾正、避免違規現象,維護市場秩序。
(3)碳金融風險的監督機制
①獨立的碳交易系統。碳金融市場應該建立獨立交易系統,通過系統可對每筆場內交易均進行實時監測,跟蹤監控與管理,從而可以杜絕違規交易的發生,以確保交易的合法性。
②碳排放量監測制度。建立有效的碳排放量監測制度,定期、義務的對各歸管行業企業的碳排放量進行檢測,有條件的建立監測地點到監測機構的二氧化碳排放檢測體系,以避免排放權發放過多與市場價格不正常波動等問題。
③碳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我國碳金融交易與監管信息中心,以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發布和研究,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談判的共享信息,以保證我國碳交易市場和主體的長期穩定和安全性,達到提高金融監管效率的目的。
④碳信用評級體系。盡快建立碳信用市場評價體系,發揮碳信用評級在碳金融的監管中的作用,客觀、有效地評價碳金融市場參與機構的信用與業績狀況,是維護碳金融市場的正常運營,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從而促進碳金融交易的市場化。
2.構建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
碳金融并非是完全的市場產物,不能完全交給市場,政府應主動承擔監管責任,建立嚴格而完善的碳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1)國家碳排配額計劃。行業發展與經濟趨勢決定了國家配額計劃的制定,相對公平地確定各行業及各企業的初始排放配額,提前防范由分配不均、配額過剩等可能引起的政治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
(2)碳排放核查系統。制訂嚴格的碳排放核查系統,對違規的企業嚴厲處罰、限制排放額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引入第三方獨立、有核查資質機構負責對企業進行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源進行定期核查,及時反饋監測信息,為監管機構提供企業碳排放量實時狀況資料,從而對碳排放監測系統起著補充與完善的作用。
(3)碳金融配套服務體系。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分散金融風險,增強金融系統健壯性,促進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更可以有效支持主體發展。多種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碳基金)的共同參與,更為市場帶來了資金與活力。發揮資金融資、項目擔保、市場媒介等多項重要功能,從而極大的推動碳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構建我國統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場
1.循序漸進的構建統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場
構建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通過對監管、定價和配額等對碳交易所進行統一管理,以保證國內碳交成價格的正常波動,確保碳金融市場風險的有效監測和防范,促進碳金融市場的有序、健康和穩定發展。
在進一步完善交易規則的基礎上制定國家《碳減排交易法》,以確保正常運作的碳交易市場,在法治的框架下,全面實現中國政府的經濟轉型和減碳發展的目標。
2.對統一碳金融交易市場建設中風險管控的措施建議
在碳金融交易市場建設的初期,風險管控的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和實踐推動缺一不可。建議:
(1)統一監管。由央行組建立碳金融專門監管部門統一負責碳金融涉域的審慎監管,以便全國范圍的統一規范監管。
(2)統一定價。針對碳排放指標在全國制定統一的、明確的定價體系,進而提高碳交易的效率和便利。
(3)統一配額。大力推進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基礎上,國家統一實行總量控制,根據各區域國內生產總值及碳排放量需求等因素分配配額,建立碳配額交易制度,培育公平、活躍的一體化的中國碳金融交易市場。
碳金融交易市場建設中風險的管控政府的關注和支持起著關鍵重要的作用,政府應從立法規范、制度供給和市場培育的角度,對碳金融發展和風險防范進行監管,構建中國特色的統一碳金融交易市場和風險可控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參考文獻:
[1] 蔡建榮.我國碳金融的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3(05).
[2] 張存剛,張小瑛.碳金融發展現狀、前景及對策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0(04).
[3] 孫阿妞.我國發展碳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武漢金融,2010(06).
[4] 鄒亞生.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的碳金融發展之路[J].中國金融,2010(04).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