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雙江
?
榮譽、責任、國家譚蔚泓:“金剛狼”的使命感
文|本刊記者吳雙江

▲譚蔚泓(右)和家人在一起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省政協常委譚蔚泓從事的研究與癌癥有關,他希望癌癥患者笑對生活,不過不用笑對死亡,因為DNA“納米火車”能精準地殺死癌細胞。他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服務于社會,造福于民。湖南人“學以致用”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詮釋
“Wolverine金剛狼,這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名字。”
Wolverine更通俗的翻譯是狼獾,這種動物行動敏捷,洞察力驚人,譚蔚泓以此作為他的微信名,還有另一重意義——狼獾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吉祥物。在這所大學,譚蔚泓開啟了生物分析化學和分子醫學的科研旅程,這是他為之奮斗終身的事業的起點。
熱播電影《滾蛋吧!腫瘤君》里,講述了癌癥患者熊頓笑對生活的感人故事。然而經歷了睜眼就是治療室,入耳就是化療、吃藥、體溫、白細胞增減的診療過程,樂觀的熊頓最后還是不幸離世。
譚蔚泓多年來從事的研究也與癌癥有關,他研究的愿景是希望癌癥患者笑對生活,不過不用笑對死亡。因為有一種叫核酸適配體的東西會把這些癌細胞精準地識別出來,然后再用DNA“納米火車”里裝的藥物靶向瞄準癌細胞,將其殺死。
是的,只殺死癌細胞,其他健康的細胞依然健康地活著。癌癥患者再也不用擔心化療會掉頭發了,當然也不用擔心化療的其他毒副作用。
那么問題來了,核酸適配體、DNA“納米火車”究竟是什么東西?
譚蔚泓解釋說,傳統的化療藥物無法將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區分開,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將正常細胞殺死,毒副作用大。而核酸適配體是一種人造抗體,可與癌細胞高特異性結合,能夠更加靈敏、精準地識別癌細胞。
DNA“納米火車”是譚蔚泓團隊針對抗癌研究設計出的一種全新的給藥體系。“火車頭”由核酸適配體構成,可與某種特定癌細胞的膜蛋白結合,為給藥系統提供“方向”和“動力”,能準確地將藥物輸送至癌變區域,避免了對正常細胞的“誤傷”。
而通過分子組裝形成的DNA結構則構成了一節一節的高容量“車廂”,用于裝載抗癌藥物分子或其他生物試劑,這種高容量“車廂”可大幅提高抗癌藥物的攜帶量。由于傳統給藥系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一次往往只能攜帶一個藥物分子,不足以殺死癌細胞。采用“火車”式設計,則可一次性攜帶300至1000個藥物分子,這有助于縮短病人的治療周期,降低治療成本。
“是榮譽,更是責任。”2015年12月7日,譚蔚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距離他2000年被湖南大學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歸國已15年。
這15年里,譚蔚泓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深耕細作,將專業領域的眾多重量級榮譽收入囊中——2004匹茲堡分析化學和光譜學成就獎、2012美國化學會Florida獎、2013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美國湯森路透集團統計的“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他連續兩年(2014、2015)名列其中,整個湖南能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不過一二。
這15年里,湖南大學的生物醫學研究水平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0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生物學院,譚蔚泓成為第一任生物學院院長。同年,譚蔚泓成功申請到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基于核酸適配體的蛋白質研究新技術和新方法”,并獲得資金立項,成為湖南大學獲此計劃項目的第一位首席科學家。
15年前,如果不是選擇回國,譚蔚泓可能又是另一番造詣。湖南師范大學化學本科、中國科學院化學碩士、密歇根大學物理化學博士,1996年,譚蔚泓開始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任教,開始了他的教學科研生涯。即使后來他選擇回國,將自己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國內,他也依舊沒有完全放棄佛羅里達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他已是佛羅里達大學終身杰出教授,繼續在充分利用佛羅里達大學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來培養學生和從事癌癥的分子醫學研究。
對于培育他的密歇根大學,他更是充滿熱愛之情,否則不會在三年前剛用微信的時候就以母校的吉祥物作為微信名,而且一直未變。譚蔚泓說,Wolverine金剛狼,是他另一個名字。“我們一家都異常喜歡母校的一切!每年都會為母校的Wolverine球隊(狼獾隊)加油吶喊!”
擁有狼獾隊的密歇根大學是在美國頂級聯賽中唯一獲得過四球大滿貫(即籃球、棒球、冰球、橄欖球四種項目的全國冠軍)的大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剛狼代表著自信和拼搏,代表著力量和追求,這是密歇根大學帶給譚蔚泓科研儲備以外的精神糧食。
然而,沒有如果,譚蔚泓躍過了如此深沉的熱愛,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工作,也許只有一個理由能夠解釋:他更愛中國,更關心中國的科研和人才培養。
譚蔚泓很忙。
由于在中美兩國都從事研究和教育工作,他頻繁地坐飛機往返于兩國之間。“當我有最重要的事情的時候,我一定把它放在飛機上。”那漫長的十幾個小時,是他難得的可以完全集中注意力進行工作和思考的時間。
即便有再多的事,每年的初春時節,他都會出現在湖南“兩會”現場。因為譚蔚泓還是省政協常委。
不論是《關于加快發展和普及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建議》,還是《關于加強引導,推進我省產學研合作的幾點建議》,譚蔚泓都結合自身的工作特點積極地履職建言。他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服務于社會,造福于民,湖南人“學以致用”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
這種“學以致用”的精神同樣表現在他對行業發展的思考和付出上。2014年年初,受美國《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雜志邀請,譚蔚泓獲聘出任該刊副主編。該雜志由美國化學會主辦,是分析化學領域的國際權威雜志。此次對譚蔚泓的聘用,一定程度上是對其多年以來在分析化學領域取得的成就的肯定。
據統計,近5年來,中國大陸在美國分析化學雜志發表總論文數的10%均來自湖南大學。而湖南大學分析化學領域科研力量的成長,當然也離不開譚蔚泓的努力工作。譚蔚泓的學生中,已有50多人在中國成為教授,在國內各個高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這是最讓他驕傲的事情。
“隨著中國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在世界上最頂尖的雜志上擔任主編、副主編。”譚蔚泓說,這是我國科研力量進一步壯大的表現。
“但是,目前我國拿不出幾本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的科研雜志。”受中國化學會的委托,譚蔚泓正在籌辦一本中國自己的《Analytical Chemistry Frontier 分析化學前沿》,希望該雜志將來能在國際上占領一席之地,提升中國科研的話語權。“創刊的過程肯定會經歷許多艱難,希望更多的老師、研究生積極地支持我們的雜志,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