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佘雨桐
?
說不清的“中國”
文|佘雨桐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1年2月1日
在懷疑與批評之上,《宅茲中國》對于中國的重新解讀,稱得上是一部論辯性的著作
何為“中國”?
這似乎不言自明,但仔細考察,就難免會發現這兩字當中,其實歧義紛紜。
中國古代關于“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想象,最典型的是以《尚書·禹貢》為代表的“五服”之說。“五服”的世界中,中國居于中心,蠻夷處于域外,由中心而域表,不僅距離日遠,而且文明漸衰。這樣的觀念,在明代中葉西學東漸以后,特別是在近、現代的歷史激蕩和思想沖刷中,早已不合時宜。
近代之前,中央帝國的士大夫尚能夠閉門造車地構造華夏與四夷的等級關系;近代之后,這種想象時勢上不允許,知識上更不誠實。在彼與此、自我與他者的復雜關系中重構對于中國的認知,是勢所必然。那么,如何重新理解中國?換句話說,什么是中國,就要重新定義了。
晚近以來,講中國的,無非兩種,一種是民族國家的中國觀,即中國是個由多重民族構成的現代國家,有共同的文明、語言、習俗等等。這個民族,就是合五十六個民族的“中華民族”,是辛亥革命以來一直在努力構建的新民族觀念。另一種中國觀,是帝國觀,也就是說,中國是傳統文明、區域等等的延續,是天然的文明觀念。
上訴兩說,實際上都是歐洲知識的舶來品。不管用何種現代知識去解釋,“中國”這個概念和規范性的概念,始終很難對上號。
在懷疑與批評之上,《宅茲中國》對于中國的重新解讀,稱得上是一部論辯性的著作。
所謂論辯性,在本書的許多章節中都可以看出來。譬如,關于近代民族國家,與其支持者主張的悠久歷史淵源和共同文化基礎相反,許多學者認為它只是近代的產物,是“想象的共同體”,只具有“虛假”的一致性。針對這一點,作者指出,中國在宋代時,因為特殊的政治、社會局勢,已經形成了較為明晰的民族與國家的自我意識。
如何來考察“何為中國”的問題,以何種態度來考察這一問題?
“中國”的疆域在歷史上發生過變化,“中國”的概念也同樣變動不居,因此,不應該在這類問題上陷入狹隘民族主義,但同時,也不應因此否定“中國”的歷史延續性和文化一致性。傳統國別史研究,雖然貌似陳舊,在今天仍有堅持的必要,同時,將“東海”(包括中、朝、日、越等)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加以考察,以“從周邊看中國”的角度觀察中國問題,也亟待展開。這些主張貌似矛盾,但也正是歷史研究豐富性和綜合性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