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珍/編譯
迎接后資本主義時代
江澤珍/編譯

● 未來的經濟想要運作的話,我們首先要摒棄如今不健康的工作模式,認清如何真正地實現自我價值。
如果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讓每個人有一份體面的報酬,那么很顯然,如今的經濟并沒有發揮出很好的作用。大多數美國人的實際工資已經有40年沒增長了。失業者,包括那些半失業者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還有很多非正式的工作,如兼職、臨時工,這些工作的報酬都很低而且沒有什么保障措施。除此以外,我們還要為這些所謂的“低等工作”進行補貼,比如說有一半以上的快餐工作者會收到政府的補助。
就算那些有正式工作的人,他們中也有些人覺得工作并不是那么有趣。大多數人認為工作的意義僅僅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已。在北美,只有29%的員工認為自己在工作中實現了自我價值 (而全球只有13%的人這么認為)。現實是,大量的工作將會被電腦所代替。特別是在工廠和辦公場所中,現有的加工型技術能包攬許多基本勞力和低級腦力有關的工作。而一些新型人工智能機器能做的更多,甚至可以處理一些專業的工作。一項研究顯示,未來的20年中,47%的工作有消失的風險。
當然了,我們確實有很多傳統的方法應對這個問題,比如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與培訓、提高最低工資等。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是否能夠完全解決問題還有待商榷。最根本的問題是有很多工作已經失去了它的價值,我們如何能做到既拿到體面的工資,又能在工作中實現自我的價值。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在呼吁推出“普遍基本收入”這一政策,也就是政府給每個人足夠的錢生活。這對那些我們稱之為“不穩定無產者”,也就是沒有收入保障的人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這能讓我們所有人得益于自動化,不用再去做那些低等工作。這也能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享受新技術給我們帶來的充裕感(想想現在的電腦是多么的有用且便宜,再想想未來人們可以用它做出什么)。因此,在芬蘭、瑞士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普遍基本收入的試行階段。
但仍有人認為普遍基本收入這個方法不靠譜,一方面政府負擔不起,另一方面便宜了那些靠政府救助的游手好閑的人,這種觀點聽起來也有道理。但是在放棄普遍基本收入這個想法之前,我們要知道不能在現有的經濟情形下做出判斷,而是要在未來的經濟體制下衡量這個想法是否可靠。對于現在來說普遍基本收入并不靠譜,但如果資本主義并不能像傳統那樣起到應有的生產社會化的作用時,這或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要了解如今我們的經濟形式以及為什么它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可以去閱讀英國經濟學家兼記者保羅·梅森(Paul Mason)的《后資本主義——通向未來的路》一書。在書中梅森提到了普遍基本收入,分析了如今經濟系統的失效所引起的一些改變,從歷史的角度列出了創新和繁榮的起起伏伏,證明了現在的一些項目并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繁榮發展(比如臉書很快會被不斷更新的技術所淹沒)。
梅森認為我們應該進入一個 “后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工作的目的不再是為了金錢;貨物、信息和知識產權要進行共享;經濟推動者應運用新的方法互相合作。梅森還提到了如今基于“自由市場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服務行業”等的經濟體系,并不會是歷史發展的最終狀態,并不能解決之前的經濟問題。相反,這些東西只不過是上世紀80年代,一些人從他人那里拿走利益時做出的一系列選擇罷了。
梅森的書中有很多新鮮的想法,但最吸引人的是資本主義已經失去它的作用,我們需要其他的備選來代替。為此,他列出了三個理由:
2008年的金融危機向世人展示了現今經濟體系的不穩定性。危機是由于中央銀行通過壓制利息率,維持物價,鼓勵人們貸款所導致的。我們使用信用卡、車貸、房貸,用每個月綿薄的薪水去償還這些債務(我們的收入自上世紀70年代后就沒漲過,而美國經濟的債務倒是翻了一倍),華爾街從我們的貸款中生成利潤。但之后,次級貸款者無法償還債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出現了。
但就算經濟垮了,銀行也沒有改變它的政策。在經濟危機之后,美國、日本和歐洲的銀行加印了12萬億的新貨幣,清理了舊的債務,激發了新一輪的債務。如今,債務災難的種子又被埋下,但這次我們還能買得起單嗎?
梅森寫道:新自由主義的中心理念是在工資不上漲的情況下,人人都能享受消費的生活方式。政府可以不斷地印新錢,但如果哪一天工人手上的錢越來越少,你從他們的貸款中獲得的利潤越來越大時,災難就會爆發。通過給償還能力不高的消費者提供貸款來擴大經濟利潤的方法總有一天會失效的。
梅森指出,西方的資本主義是在經濟金融化(消費者的債務是可交易的)、紙幣(它不是基于任何有形資產,如黃金),以及債權國家(如中國)和債務國家(如美國)之間的不平衡中建立起來的。這種經濟體系很容易繁榮,也很容易崩潰。這揭露了一個事實:真正的經濟發展并沒有表面上那么快,應該說發展已經停止了一段時間了。
大部分的現代經濟是圍繞信息展開的。信息最好是免費的,但免費的東西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誰讓資本主義就是有關競爭和創造利潤的呢?
信息產品和實質產品不一樣。如計算機程序本質上就是和一輛車是不一樣的。要制作一輛新的寶馬需重復和上一輛相同的操作,而想要復制一份計算機程序卻相當容易。只要你有了秘方,你就能從各個環節中獲得利潤。像谷歌、臉書和蘋果那樣的信息巨頭就是擁有了他們自己的秘方,他們可以看著錢嘩嘩地進入。但要維持它們的賣點關鍵在于保持創造力,通過知識產權法保護自己,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就像谷歌壟斷了搜索一樣。或者賣出他們部分的產品(就像臉書將個人信息賣給廣告商那樣)。這些方法都不是資本主義提倡的交換,因為供應和需求這一舊的原則已經不占主導地位了。我們已經從一個資源匱乏的時代進入到一個資源豐富的時代。
科技似乎能使很多事情變成零邊際成本。比如說能源就不會受到市場的影響。我們只要在屋頂上裝上太陽能板,就能享受永久免費的電。只要有3D打印機,房子里缺啥我們就能補啥。只要有能涵蓋所有信息的網絡,我們就能聯系任何人,創造出空前的合作。
梅森說:“如今,現代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是既想讓大眾獲得免費而豐富的社會化生產物,又想讓政府、銀行等官僚機構控制信息渠道。所有的事都被夾在網絡和等級制度的戰爭中間。”
到現在為止,政府和商業部門一直堅持說市場機制能夠很好地應對全球變暖問題,可所有的證據都表明他們是錯的。眾多政府和科學家認為,溫度上升不應超過2攝氏度的界限,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國際能源署推算出在2050年之前,我們的碳燃燒量不得多于8 860億噸。可如今仍有大量的礦物燃料公司在肆無忌憚地利用儲備資源,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的碳排放量就會是預計的好幾倍。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氣候變暖其實就